第131章 会试春闱(2 / 4)
词刚好合适的写上去,时间花的很少。
而第二题是经义,有解释四书五经中的经义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也有类似“完型填空”的题,贾环在这部分自然有如神助。
第三题八股文,却是只给了一个字:仁。
这么一个字倒真是让他犯难,儒家的核心是仁,但是老生常谈,他小小年纪,又是个半吊子古人,如何和那些经年老书生比?他在金陵考上举人,还多亏他深得后世的考试技巧,背过贾政那里得来的从前给贾珠准备的一些资料。
但现在是考进士,竞争又激烈得多了,再考那样的技巧如何杀出重围?
自宋代以来,儒生往往抓住“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仁’”,认为仁,就是要嫉恶如仇,必须的。
“仁”怎么解题好?贾环想起当今皇帝登基后的所作所为,犹重法度。于是他以“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仁”这个标准不应以个人好恶左右。个人看法总带着偏见,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好,并看不到自己的不好,而看别人不好就要灭了他,那是多么恐怖。由此,他又写出对策,首先应该仁本应该“兼容并蓄”才为“宽仁”,至于“能好人,能恶人”要嫉恶如仇,其基本的准绳不应看个人好恶,这是非常偏狭的。又基于此,贾环引出不偏不倚的“法”,法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手段,还对今上一些“以法治国”作为,其实贾环还隐含后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暗示,这才是最广泛的仁。然后,他将“仁”与“法”再细细展开论述目的和手段。
一篇文章写就,几经修改润色,最后用馆阁体清楚端正誊写在答卷纸上。
十二天的春闱终于熬过去了,贾环和所有举子一样,踏着虚浮的脚步出贡院,赵国基早在贡院外等着。
同样在外等的还有许多举子的亲眷,贾环好不容易从人流中找到赵国基和荣府派来的一个车夫。贾环心里都凉了半截,自己是贾府唯一一个参加春闱的人,他们竟然怠慢至此!贾环身为被轻视的庶子,敏感地在乎府中怠没怠慢他。
却见别人一个个亲人来接,众星捧月的,其中当然包括他还不认识的石家。
石柏、石睿父子今日都未上衙,来了贡院门口亲自接石聪、石礼,父子叔侄亲热关怀不已,又有小厮书童细心照料,扶着上车,送上点心和水壶装着的参茶,这些先且不细述。
贾环被赵国基扶着上了青布马车,由他服侍吃喝了点东西,又听他说这几日的变故。
“老爷被贬官了?!还搬出荣禧堂?”贾环不禁愕然,他就算对贾政没有什么真感情,在他穿来之前,贾政根本就没有关心过他这个庶子,他就是个小冻猫子似的。
但是他也明白没有贾政,他这个儿子也难有机会读书,在现代读书尚且让农村孩子觉得很奢侈,更别说是古代了。
而他再自私有阴暗面,便是在现代突破人伦的事他都做不到,别说孝道大过天的古代了。他对王夫人“不孝”,只是王夫人不是他的生母,也没有爱过他,在他这个现代人看来,事实上就是没有关系的人。
他拿住证据把柄,让她不要再在孝道上压制他也就够了,贾政这人也没有多少要“护妻”的心思,他更多是重注沽名钓誉之事。
原著中贾宝玉给大观园各住题名,展现风雅才学,贾政在清客面前极有面子,他尚且心中得意,更别说他的一个儿子不过十三岁中了举人能给他带来多少辜名钓誉的资本了?
贾政自是不去计较他对王夫人的不敬,而王子腾也是自己的靠山,自也不会去轻易追究王夫人的罪责。
贾环和王夫人的不对付只是潜在底下,暂时谁也动不了谁。
贾环听了赵国基的叙述,思索皇帝没有由来的做这一出是干什么。是辛秀妍给邢夫人撑腰吗?但是贾赦也被降爵了,显然谁也没有得个好。
皇帝刻薄寡恩,但是作为现代人看历史,他可比朱元璋心慈手软多了,没有抓着功臣权臣借着由头除去。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登基,那种不听话的不抓出来斩了立威,那抓谁呀?
贾环回到现在二房人除了宝玉、贾元春之外的人住的东院,赵姨娘、探春早在这里候着了。惜春原来住在王夫人院子的抱夏里,现在贾政、贾赦换了屋子,惜春也没有跟着搬来,原本尤氏是要接她回东府,但惜春嫌弃东府更脏,不乐意,迎春留了她,她也就继续在荣府中住着。
赵姨娘一见到贾环就上去抱住他,说:“我的环儿,回来了……饿了吗?”
贾环虽然是从小穿来,赵姨娘常这样“疼爱”他,但现在都虚岁十四了,自不想如此,推了推她。
“姨娘,我很好,我还要去给老爷请安。”
探春看着这个弟弟,心中百般滋味。从前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国公府的小姐,现在连老爷都被扒开了遮羞布看到了“真身”——一个八品小官而已,荣府主人那是做梦。她一个八品官家的庶女又有什么体面?
宝玉至今不求上进,任是少年她对他有多少捧着护着,他自己尚且是借着老太太的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