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字(2 / 4)
发红,酸涩酸涩的,心底带着淡淡的迷惘。怎么样做好一个父亲?
他没有学过。
他怕自己做不好。
他的父亲养大他,好像也从来没有教过他如何成为一个好儿子,更没有教过他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
心里乱团团的,但在看到孩子的瞬间,激动的心瞬间冷静下来。
“阿婆,这是我儿子,我有儿子了。”
“是啊。有儿子了,以后就更不能行差踏错了,你儿子都在后面看着呢。你看着你爸长大,而你的儿子也会看着你长大,你教给儿子什么,他就学到什么。就算是为了儿子,也要好好做人。”
“去看看你老婆。”
“好。”
黄话茹睡着了,陈楼上看摊在旁边摇篮里的儿子,摇篮是他自己用竹篾编的,为了牢固还用了一些藤条,上面垫着好几张旧尿布。
这些尿布都是村里人送的,被家里人用沸水煮了两回,去菌杀毒,而且用谁煮过后的尿布也会变软。
一块用旧衣服做的尿布,能在好几个孩子手里流传。这几张尿布是堂哥家送来的,大侄子用过,小侄子也用过。
现在轮到他家小子。
看着包裹在灰黑色尿布里的儿子,陈楼上满心欢喜。
看儿子睡着了,然后去厨房看看给黄话茹炖的鸡汤。家里养着的鸡是有定数的,超过了就要被罚,被抓资本主义小尾巴。
但阿婆还是拍板决定,要杀一只鸡给黄话茹补一补。
“这是一辈子的事,马虎不得。”月子坐不好,是要落下一辈子的病根的。
阿婆拿出两角钱是给陈楼上,“找阿炳去买条鱼回来,用鱼头炖鸡汤。”在大唐农行,吃鱼比吃鸡要容易。
一些爱动脑筋的人,常能吃鱼,像陈阿炳。虽然陈阿炳游手好闲的样子让人不齿,常让村长教育。但不能否认,陈阿炳的气色是村里最好的人之一。
“好。”
“多买几条。”
黄话茹睡醒,喝过鸡汤,看着熟睡的儿子,笑了笑。终于明白为什么女人愿意痛死也要生孩子,感觉真的很奇妙的。
这是她的儿子,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
“起名字了吗?”黄话茹没有读过什么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更不要说起名字了,“石头?铁蛋?”
虽然威风,但好像已经有不少人起了。
陈楼上摇摇头,“阿婆说让黄妈妈起。”自从黄妈妈来到农场帮大家接生后,出生孩子的名字就多数是黄妈妈起。
当然,也有一些人家出点粮食让城里来的读书人帮忙起名字。
陈家来请她给孩子起名字,黄妈妈当然也不会拒绝,看向黄知然。
黄知然:“一元。陈一元。”不管是普通话还是本地化都好听不拗口。本地人起名字,更倾向于本地的口音。但孩子长大了,总会离开家乡到外面见识。如果名字太难记,太难听,会不利于交际。
虽然,现在大家都往乡下来,但黄知然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像插了翅膀一样外外飞。人的目光要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黄妈妈和黄知然在给别人起名字的时候,总会普通话和本地化兼顾。
“‘一’,是第一个,第一个儿子。‘元’,有头、首、始的含意,元首、元勋、状元......一元,也是钱,寓意钱财。”
“希望孩子以后能当一个好哥哥,照顾后面的弟弟妹妹,也希望他能如名字一样有钱有财,富贵一生。”
陈一元的名字就此定下,小名阿一,家里人和亲戚一般称他为阿一,陈阿一。
还是出生后,夫妻两人的注意力就更多的落在孩子身上。但陈楼上还是会隔三差五就给黄话茹用艾草煮水泡脚。
他不懂什么是爱情,也不会说甜言蜜语,更不知道别人的夫妻是符合相处的。但他觉得老婆辛苦了,作为男人、作为丈夫理应更爱护、更照顾。
有了孩子,夫妻两人的感情很融洽。
孩子,是一种难以隔断的牵扯。
孩子,把父母两人紧紧的牵扯在一起,轻易不会断。
有了孩子,虽然累很多,但也甘之如饴。
当然,更多时候是阿婆在照顾,孩子也喜欢跟在他阿祖身后,跌跌撞撞的长大,然后帮忙照顾弟弟妹妹。
时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
陈楼上和黄话茹夫妻生了陈一元、陈原、陈锦绣,然后在走亲戚的时候捡到陈辉年。有四个孩子也够了,没有必要再生了。
“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要去外公外婆家了。外婆家有糖哦。”黄话茹站在门口大喊。几个孩子还在缠着阿祖要花生糖。
花生糖是过年前,已经出嫁的姑婆送回来了,一起送来的还有从麦乳精和麦芽糖。
“一、二、三、四,你们四个快点,要出发了。”黄话茹手里提着竹篮子,里面装了半条鱼、半只鸡和一把葱,一把蒜苗,还有一包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