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手握火种前行(2 / 3)
陈白羽不希望因为发展而淡化了人和农场之间的感情。只有对农场的感情身后,才会爱护,才会珍惜。
这些年,陈白羽已经收集了打量的资料,差不多装满了一个木箱子。这个红木箱子是阿祖留给她的,阿祖的嫁妆。
曾经这个红木箱子装着很多很多的零食,例如芝麻糖、花生糖、冰糖块等等。阿祖去世了,再也没有人给她留花生糖和芝麻糖了。
这个木箱子现在也不用来装零食了,改装各种资料、文件、报纸、杂志。
陈白羽通过整理这些故事然后发表了不少的文章,现在这些都被陈白羽收藏保管了起来。
这些资料,属于大唐农场文化,陈白羽希望大家都能看看。陈白羽希望大家通过这些资料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我们的先祖在迁徙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这些肯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的。
靠着口头相传留下来的先祖故事,很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陈白羽和陈明问了村里的很多老人,在慢慢的完善大唐农场的过去,形成大唐文明。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知道,我们的家乡叫大唐农场。却不知道,在1930年之前,大唐农场是地主唐家的农场,叫唐家农场;在1949年之前,唐家农场改名大唐农场,以村名为名;在1949年之后,大唐农场改名胜利农场,庆祝翻身做主的新生活;1967年之后,胜利农场改名红卫农场;1978年初,红卫农场再次改名大唐农场......
其实,这些都不过是文件上的名字。在大唐农场人的心里,它一直就是大唐农场,属于他们自己的农场。
不管经历了什么,农场人都齐心合力的努力保留下它。就好像在分田到户的时候,农场人合力把整个果园都保留了下来,坚决不分割。
这是团结的精神,陈白羽希望农场人永远记住。
陈白羽更希望在发家致富的时候,大家不要忘记曾经的同甘共苦,曾经的团结一致,曾经的齐心合力。
陈白羽希望大家在赚钱的时候,不要忘记农场人最初心的精神。陈白羽希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环境文明同时发展,共同进步。
思想觉悟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陈白羽希望点燃一个火种,让大家朝着也一个方向奔走。
为了更好的农场,她愿意手握火种前行。
“阅览室里有电视机、报纸、杂志、收音机,大家在休息的时候可以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我会把关于农场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录下来,然后播给大家听......家里孩子在报纸上发表了什么文章,也会被收录在阅览室给大家看,播给大家听......”
说到这里,下面的人又有话说了。
“小五,我们村除了你,就没有其他人发表文章在报纸了。”
“我家小青青也发表了文章在《校园报》。”五婆大声喊道。
“我家小虎说了,小青青那叫作文,不叫文章。”
“谁说?小五都说了,作文就是文章。我家小青青聪明着呢。明天就能发表文章。”旁边的小青青不好意思的拉了拉五婆的衣摆。
当初,小青青的一篇《我的家乡》被发表在市《校园报》上,五婆拿着这份报纸挨家挨户的炫耀,给大家看她家小青青有多聪明多能干。
小青青不好意思的红着一张脸,有些无奈。
“小五,为什么要有公厕?我们自己家就有粪坑啊。谁家的粪便愿意便宜别人?”
陈白羽扶额,“公厕主要是为了游客准备的。”
“小五,为什么要建垃圾池?这不是浪费吗?”
陈白羽:“在城市,街道上都是有垃圾桶的。以后我们农场会越来越多的外来人,我们要以身作则,不乱扔垃圾。你乱人,我也乱认,这样的话,我们漂亮的农场岂不是要成了垃圾场?”
“小五,外面的有钱人为什么不喜欢住小洋楼,而喜欢稻草房?”
“因为住腻了啊。吃过了鸡肉,想要吃个野菜。”
......
顾海楼和孟三德坐在下面,听着台上的陈白羽给大家解答,即使喉咙嘶哑了也没有半点不耐烦。
突然,前面的男人递过来一把花生来。
顾海楼愣了一下,对方碰碰顾海楼的手臂,“拿着。”然后不容拒绝的塞在顾海楼的手里。
“我已经给大家请来了设计师顾海楼,是个很出名的设计师,很多有钱人都请他设计房子。”
顾海楼嘴角抽抽,呵呵。这介绍,真接地气。
“顾设计师见过的小洋楼比我们见过的有钱人多......”
正在吃花生的顾海楼差点被噎住。
孟三德看了顾海楼一眼,忍住笑。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或者问村长叔。”陈白羽看了大家一眼,“我们农杨要全村一起建房子,大家同不同意?”
大家异口同声,“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