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结局(上) (1)(5 / 11)
随即端王将楚南山方才所说的话细细地在心中琢磨了一遍,猛地抬头看向楚南山,眼底带着一丝不解,继而开口问道:“王爷方才的话是何意思?辰王也是先帝的皇子,即便他伪造圣旨,由他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为何王爷方才的话中,似乎是将他排除在外?”
说话间,端王双目始终注视着楚南山,想要从楚南山老谋深算的表情中窥视出半点蛛丝马迹。
奈何,楚南山身为楚王这么多年,只有他揣测人心,何时见旁人看透他的?
只见楚南山脸上浮现一抹狐狸般的浅笑,随即招手让端王靠近,在端王耳边低语片刻……
果不出奇然,端王听完楚南山的低语后脸色大变,不似方才提及韩王妃时的悲痛与寒澈时的内疚,无法掩饰的震惊完完整整地由端王的内心传达至眼底脸上,真真实实地落在楚南山的眼中。
“王爷……此事当真?”回味过三,端王才找到自己的声音,有些不利索地出声问着楚南山。
他与辰王身为皇家子孙都不知道的废帝诏书竟然在楚南山的手中,此事若是真的,当真是非同小可。只要拿到那丹书铁券,任何人都能够顺理成章地登上西楚的皇帝宝座,这样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即便端王清心寡欲多年,也在初听到这则震撼人心的消息时久久不能回神。
“你何时见本王打诳语的?”楚南山却只是轻声反问,浑身镇定的气息让端王瞬间相信了这个事实。
楚南山跟随江肃君一同打下这西楚天下,兄弟之情自然非同一般。只怕比之自己的子嗣妻子,先祖爷更加信任这个兄弟吧。加上楚南山让人折服的品行与为人,先祖爷将如此重要的东西交给他保管,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此分析,端王心底的疑惑尽数打散,只是心中却为皇位一事陷入挣扎中。
“两位王爷,可容卑职说几句话?”这时,寒敬恭敬地出声。
楚南山心底淡淡一笑,率先看了端王一眼,随即轻轻地点了点头。
端王亦是需要旁人的建议,见楚南山同意寒敬开口,也随之点了下头。
“王爷,二公子虽生长在民间,卑职却不敢忽视了二公子德行操守学业的教导。在二公子年幼时便请诸多有名的隐士教导其学识,相信凭着二公子夺得状元这一点,便能够让二位信服吧!其次,卑职是看着二公子长大的,二公子虽不是生长在公卿之家,但行事却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让人折服。一如老王爷方才所言,天下共主自是要有魄力有德行,卑职自认二公子当可担此大任。”寒敬并未开口劝服端王为帝,却是以寒澈为重点,让端王看到儿子的潜力。端王即便再如何有淡出朝政的念头,却也是需要为儿子打算的,更何况他亏欠寒澈的是整个人生。
听完寒敬的劝说,端王陷入沉思中,眉宇间凝聚着复杂情绪,却也显示他已将寒敬的劝说听进了心中……
楚南山则不再开口扰乱端王的思绪,径自坐在首座上继续研究着与袁耀等人的攻防战。
“王爷,大营外的侍卫要求见寒敬。”而这时,守在营帐外的侍卫则出声提醒道。
“王爷,卑职去去就来。”寒敬听到侍卫的提醒,低声询问着端王的意见。
端王只抬头看了他一眼,便点头同意,随即便坐回方才的位置上,继续分析着其中的一切。
只不过一盏茶的时间,寒敬便快速地返回营帐。
只见他此时面带喜色,看向端王的眼中更是充满激动的神情,不等端王开口询问何事,他便率先禀报道:“王爷,二公子已经启程前来朝城。”
得到这个消息,端王脸上却不见半丝喜悦之情,复杂的眼神中夹杂着点点紧张,竟让他觉得有些坐立不安,不知该拿何种面目去见出类拔萃的寒澈。
楚南山瞧出端王的紧张,眼中却浮现点点浅笑,父子之情只怕便是如此。只是楚南山却也知此种情况下,端王断是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便出声道:“今日晚了,王爷回去歇息吧。方才的事情,不如待寒澈前来后再做决定。”
端王如释重负,望向楚南山的眼神中多了一抹感激,随即站起身,敬重地朝楚南山点了点头,便带着寒敬步出营帐。
锦城附近海王军营中。
一身戎装的海全亲自领着大军坐镇锦城海王军营。只见他由西往北一路赶来,原本干净发亮的盔甲早已蒙上了一沉灰尘。加之两个最得他心意的儿子接二连三的出事,让原本意气奋发的海全如今看来有些阴沉,眼中更是携带着一片杀气,让人不寒而栗。
“属下参见王爷。”一众被调往锦城应战的海王军将领见主帅前来,纷纷聚集营帐朝海王行礼。
“都起来吧。如今锦城情况如何?”海全声音低沉带着一丝阴鸷,全然不似往日的儒雅。但见他方一踏进营帐,便马不停蹄地开口询问锦城的近况。
此次海王军征伐西楚北边边境的主帅慕容杰早在几日前便接到海全的密旨,亲自前往锦城指挥作战。
此时听到海全的提问,慕容杰领着众将领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