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六章 接你回家 (2)(2 / 12)
千古一帝,也算是大功一件!
在和太后又说了几句后,皇帝再次昏迷。
两天,一直没醒的皇帝到底还是提着一口气。
太后知道,他是在等李纯。
他等到了。
李纯到后,皇帝奇迹般醒了来。皇帝动了动手指,于公公会意,挥退了所有人。整个内殿,只留了他父子俩。
李纯半个时辰后才出来。
他出来时,也是宣布皇帝驾崩的那刻。
没人知道皇帝死前握着李纯手说了什么,但谁都知道,就冲他死前见的最后一人是李纯,也足可见李纯还是他最放在心上之人……
而事实上,皇帝已经没法开口了。他连一个字都没能说出来。倒是眼泪,接连淌了好几颗。
李纯被皇帝拉着,心里不是滋味,低低在皇帝耳边说了不少。
至少,皇帝是嘴角上扬,平静安逸地离开的……
太后强忍悲恸,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圣旨,先将朱常哲的大势给定了下来。随后名正言顺让朱常哲作为储君负责料理皇帝的身后事和大周战事局势的扫尾。
朝臣心一定,一切都有条不紊。
由于内乱刚刚结束,所以一切从简。
皇帝一死,皇后便服了毒,跟着皇帝去了。当晚一道去的,还有田婉仪。
皇后和田氏,作为谋害皇帝的直接凶手和主谋之一,朱常哲自然不会让她们死后依旧得意。皇后没能与皇帝同陵,而是被葬入了普通的妃陵。
田婉仪的去处则是普通宫人们的墓地,一代宠妃最后连块石碑都没得到,一个坑一张席和一块谁都不敢上去留字的木牌,仅此而已……她的娘家也受到了牵连,石贵人和石家均被彻查,一代大盐商走向了没落。
于公公主动要求陪葬皇帝。
最终,他被安排去了给皇帝守陵。能陪着皇帝,他心满意足。在离开前,他把所有产业全都捐给了国库……
至于那个香云,于公公没再提,朱常哲也没继续追究……
逍遥王那里,朱常哲亲自登门,带去了最大诚意的抚恤。逍遥王心里虽不痛快,却也明白当时形势下,这一选择是最大程度的保全。朱常哲承诺了不少,又在好一番相求后,逍遥王点头,继续负责宗室事务,并以长辈身份主持朱常哲的登基大典……
结局章七 李纯选择
北蛮在听闻大周京中大乱后,进行了最后疯狂的反扑,以致于白恒没能第一时间赶回,更没能见上皇帝最后一面。
巨大的愧疚和自恨让他无地自容。
回京复命后的他便打算自刎谢罪,被李纯挡下了。
随后朱常哲赶来,与他进行了一番深谈。
白恒被说服,用继续效忠新皇的行动来将功赎罪。
北方局势很快便稳定了下来。
朱常哲顺利登基,随后宣布大赦天下。
太子没死,落了个前世一样的下场,被囚一方高墙里,永远丢了自由。
朱常哲需要留下这个兄长,来作为他“仁君”的证明。
萧家等大族的各掌舵人为了让朱常哲手下留情,在束手就擒不久,便各自自行了断了。
但这些老族依旧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一条条罪证罗列后,抄家、流放、被贬、被黜、被打压,被削弱……
昔日根深蒂固,已开始威胁皇权的老族们被清理一空。
权力更迭,势力盘被打散,重新洗牌后,朝中内外也开始散发新生机。
西南蛮族新王主动投诚求和,带来了大量进贡的同时,派来了使臣要求和谈。
朱常哲从李纯那儿知道他们新王与他此刻所面一致,急于内安自家局势。考虑到大周兵力财力状况和急需一个稳定环境的现状,他应下了和谈,并指定了李纯负责。
李纯想要退下,西南局势必须维稳,这事他推脱不了。
李纯借着对西南的各项了解,很快便谈好了条件,并促成了一项盟约:
西南王向大周皇帝称臣,并归还所有侵占领土,大周无偿提供生产方面的技术,并每年以收购的方式支持西南部分产业;边界线进一步明确,并入册立碑;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盟约有效期为五十年……
陷于苦战,被那憋着一口气的白恒追逼着连吃败仗的北境蛮部见本该与他们难兄难弟的西南不但得以喘息,还占了大便宜,自然不平衡起来。
北蛮也要求和谈,可白恒不答应!
接连几个使臣都被白恒直接砍了头挂在了阵前。
朱常哲也不答应!西南和东海战事都停摆后,他兵力充沛,自然用不着再吃瘪。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他非但强硬以对,还大力支持白恒。
北蛮内部矛盾一下就激化开来。
他们本就是联部,是为了占便宜才走到了一起。此刻鸡飞蛋打联盟自然难以继续维持。
而白恒要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