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身陷绝境(1 / 2)
而此时,郭松龄见与张学良谈判破裂,当即亲任第20军军长,率领所部向锦州连山进发。
而此时,在郭松龄反奉之后,奉军在关内的各部,如李景林部、姜登选部士气一落千丈,在这当口,国民革命军展开排山倒海的攻势,奉系残部不得不收缩防线,国民革命军也在保定战场上再次占据主动。
国民革命军在平汉铁路线、津浦线连连获得胜利,利用郭松龄反奉后奉军各自为战的空隙,利用奉军士气大跌的千载难遇良机,接连发动攻势,相继占领奉军在关内的重地。
国民革命军首先控制的战略要地为保定,得到郭松龄反奉后,驻守保定、天津的李景林苦于兵力不足,在11月27号不得不撤出保定,率领残部向北京、天津撤退。
11月28号,孙岳的17军占据保定后,刘湘以一部驻守保定,命令各军交替追击李景林的第2军团,直到杀到北京城下方才停下脚步。
而在南线,由于第4军团长姜登选已经被郭松龄软禁,奉军各部更是惊弓之鸟,在张宗昌、韩麟春等人率领下仓皇北逃。
国民革命军各部更是进展迅速,在11月27号攻占沧州后,11月30号占领第5军占领空城天津。
但奉军在退出天津的时候,张宗昌大肆焚毁奉军在关内的物资,其中包括10万套军装,这让国民革命军各部面临冬季补给困难。
奉军在退出天津后,北京就成为奉军在关内的唯一的据点。
在这种情况下,杨兴下令刘湘率领第4、第15军、第16军、第18军沿着京汉线进攻北京、承德。
命令李宗仁率领第5军、第6军、第11军、第13军继续追击张宗昌所辖逃敌。
命令张绍曾统辖的20军从多伦出动,迅速占领赤峰,以将奉系热河都统阚朝玺部裁留在关内。
而此时,张作霖也从最初的震怒中清醒过来,在大骂小六子识人不明之外,就是在小诸葛杨宇霆的建议下,决定先打垮郭松龄这个带路党,继而抗拒国民革命军进入东北。
在政治上,张作霖祭出第一次直奉战争惨败后的嘴脸,再次宣布东北独立,自任东北保安司令,以在道义上可以与国民革命军进行抗衡。
在外交上,派出使者前往大连关东军司令部,与关东军司令白川义则进行勾结,希望日本能够派出援军支持,以武力抗击国民革命军。
在军事上,以结拜兄弟张作相为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前线各部。
而奉军在由山海关内安全撤出,退到连山(现在的锦西)一带后,即遵照张作霖的命令,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的奉军在此构筑的工事组成第二道防线,组织部署防击。
张作相以汲金纯部在左翼—左起皂篱山头下,中经稻池、铁路线,右至东山脚下;
十五师在右翼——左起东山脚下,右至小虹螺山前,占领铁道北至皂篱山、二追沟之线;
十六师部署在茨尔堡,警戒韩家沟到茨尔堡一线。
以黑龙江省的梁忠甲旅(十八师十五旅)开到了连山,作为预备队部署在塔山。
为方便前线各部指挥,张作相则由沈阳赶赴前线,设司令部于老官铺,负责指挥阻击郭军作战。并在辽河构筑第三条防线。
最后,就是命令张学良对郭部进行分化瓦解,希冀通过旧日同僚、同学关系,利用关外人自大心里,影响郭部士气,继而瓦解郭松龄部。
张学良最先打出的标语就是国民革命军生活异常艰苦,当国民革命军军官有千条军规,万条军纪,不但没有钱赚,而且还受到太多管束,远没有关东大汉刀口舔血,啸傲山林来得痛快。
更为重要的,张学良还利用东北人豪放、自大的心里,声言奉军若是被国民革命军击败,那么东北将被外来人员接管。
如此,一些人迫于张氏父子的淫威,一些本来革命意志不坚强的,一些与张学良关系亲密的,不是率部投奔张学良,就是扔下部队只身投降。
在前线,最先是出现一个连、一个排投降的情景,继而出现一个整团投降的现象。
最先投降奉系是富双英团(原东北陆军第五师十二旅64团),他是郭军最先头的团,在张学良的劝诱下,率领全团官兵投降奉军。
正在锦州指挥作战的张学良大喜,一面责成富双英在火线上进行招降郭军的工作,一面由于富双英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郭松龄为了控制部队,所部营团长大多为其同学。
于是在火线上“白旗”往来(使者持白旗为记,不得对其射击),一营一营投降奉军,三四日下来,竟然达到四、五个营之多。
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这些投降各营仿佛在国民革命军身上撕裂了数道裂痕,往往给郭部前线带来阵阵惊慌。
在得到富双英团投降事件后,杨兴方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郭部本身的脆弱,亲自发了一纸电文给郭松龄,声言其部军心极端不稳,现在要做的不是积极扩大战果,而是如何稳定住队伍,稳定住士气,如此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