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取消帝制后(1 / 2)
不过袁世凯取消帝制,并不意味着他什么权力都失去了。毫无疑问,在当时的中国军政界,袁世凯依旧是一个领袖级的强人。只不过,由于称帝这件事情,弄得袁世凯不仅名誉扫地,而且还面临着被南方反袁势力集体围攻的局面。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梁启超拒绝这样一个任命,坚持袁世凯必须下台。
如此,南北和议努力,再次遭到失败。
而那段祺瑞到任后,听从徐树铮缓兵之策,认为护国军在川省军力占优,维今之计,先用和平套住护国军,然后以护国军拒绝和平,如此再兴兵讨伐。
对徐树铮,段祺瑞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当即明文电报给蔡锷、唐继尧、杨兴等人,要求“先戢干戈,共图善后”,希望和谈,以解决护国运动。
暗地里,袁世凯、段祺瑞等人暗自集中力量,准备一举消灭护国军。
但是即使如此,段祺瑞计划亦难以实现,因为这个时候北洋已经不团结了,大家为了个人的政治算计,选择不同的策略,以实现自己个人野心。
北洋大佬冯国璋,则扮演过去袁世凯扮演的角色。
如今,在南方的反袁势力仍然紧密团结在冯国璋的身边,像湖南的汤芗铭、四川的陈宦和广东的龙济光等地方大员,更是把冯国璋视为行动的指南。
由于有袁世凯成功范例,在手下一帮谋士知道下,冯国璋也很清楚当今天下的局势,自己地位的特殊重要性。
在冯国璋看来,此时正是自己慢慢做大的好时机。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在复杂的局势下,壮大自己的力量呢?
思前想后,冯国璋决定效仿袁世凯当年逼迫清帝退位的手法,一方面依靠南方的反袁势力把袁世凯赶下台。
另一方面又借助袁世凯的北洋势力要挟南方的反袁势力早日与北方停战谈判,在这个过程之中,冯国璋必然会被南方反袁势力公推为领袖。这就是所谓的冯国璋“效辛亥袁氏之故事”。
而段祺瑞则主张对护国军用兵,而与冯国璋谈判,如此出现二重唱,怎么能够压制得住南方反袁势力。
在袁世凯宣布逊位,在四川境内,杨兴与蔡锷、蒋百里等人会晤,商谈应对之法。
正如历史上那样,蔡锷、蒋百里也认为北洋军武力统一全中国企图从来没有改变过,极有可能借这个时间段,集合力量,以对我护国军进行进攻。
当时决定,由蔡锷统一与袁世凯、冯国璋等人进行通电谈判,努力达成停战协定。而我护国军各军则以便争取时间,整顿部队,调整部署,补充新兵,催运军需。
当然在谈判过程中,杨兴感到蔡锷背后有一个梁启超,即使在最后亡故后,还有梁启超老先生在背后为自己维护权威。
唐继尧、刘存厚背后有一大帮日本士官毕业生。
而杨兴背后,什么都没有,自己这帮同学,大多数还在自己这里混饭吃,怎么办?
当即想到过去老长官尹昌衡,在递交给袁世凯电文中,明确提到:原四川大都督、川边经略使尹昌衡将军,实在因为参加辛亥革命,应四川革命同志之请,斩杀了赵尔撰之弟赵尔丰。故该员到达北京述职后,遭遇到赵尔撰陷害,说什么贪污军饷,将其公开判刑,故要求袁公查明实情,惩处赵尔撰,罢免其青史总编,以给尹昌衡一个公道,以给川民一个公平。
要求立即释放如尹昌衡等被诬陷的革命党人,惩办称帝元凶。
也认为这个电文中加了尹昌衡条款,后世历史学家在讨论护国三杰功勋的时候,很多人认可梁启超的观点,认为杨兴这次参与护国战争,主要是因为感到自己年幼长期受到袁世凯打压,主要是为了解救尹昌衡,如此杨兴参与护国战争,目的意义与唐继尧差不多。
但是杨兴则不这样看,现在要做的就是隐藏自己锋芒,在护国战争中,可以是在南北战场上最耀眼的一颗将星,现在要做的就是隐藏自己光芒。
大家商定,若李长泰胆敢违背承诺,向我护国军发动攻势的话,那么将兵分3路,一路由杨兴率领第四军,进攻自流、内江、资阳,从而进逼成都。
一路由蔡锷的护国军第1军,进攻乐山、眉山,从而进逼成都。
最后一路,由刘存厚以刘存厚率领所部,直接率部从遂宁攻击成都。
由于张敬尧再川东惨败,其司令职位由李长泰代替了。
在这段空隙,杨兴也对护国军进行整编,责令各部迅速迅速补充人数,更换缴获的川军第1师、第3师,北洋军装备的炮弹弹药。
经过整编,全军上下共有正规部队7个步兵旅,1个炮兵旅,人数也接近3万余人,杨兴也成为仅次于北洋军、滇黔联军的大军阀。
更为重要的,停战间歇,各种战略物资也通过公路运输到永川,运抵到前线各部。
更为重要的,在这两个月下来,目前在新编各部每个连都建立起指导员制度,在这几个月下来,那些整编过来的川军各部,思想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
在这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