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3章 雷达技术(1 / 2)
尽管这次战争赢了,可事实证明,只凭着高强度的燃烧弹是无法对日本海军构成足够的威胁的,海军部建议国防部要研究出一种高爆弹来对抗日本海军战舰,尤其是战列舰的厚重的盔甲。
王茂如看到国防部的处理意见是首先对麒麟2式轰炸机进行改进,包括它应该更换更大功率的发动机,由双人模式改装为单人模式。其次是对国防军二十一个兵工厂进行公开招标,请他们群策群力研制出性能更强的高爆弹,用作轰炸机的载弹轰炸。另外对于或者关于飞机或者关于后勤或者关于兵力部署或者关于其他方面的教训和经验也予以一一进行解决。
王茂如没有对国防部的批示做半分改动,因为他看来国防部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换做自己也未必能够想到如此全面,这就是群策群力,这就是集体的智慧。王茂如不认为自己是个圣人和全才,而国防军的取胜靠的也不是他的指挥,那是他手下的天才指挥官们和勇敢的士兵们。现在他退出了国防部,却给了国防部的军官们更大的权利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而不是在他拥有后世的记忆下,影响出来的畸形“先进”。
中国阅兵仪式结束之后,王茂如宴请各国大使与谈判代表,并且讲话希望中日争端早日解决,还给亚洲和平,还给世界和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人是天使,其实这场战争的发起者就是王茂如本人。
民国十三年9月1日,中日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接受了八国建议,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日本归还租界,并且不向中国索要赔偿。中国释放所有被关押的日本侨民,接收两处租界和上海的日租界,不再向日本提出赔偿。日本也释放了关在在日本集中营的中国侨民,但没收了中国侨民资产,随后中国侨民展开了民间索赔。
由于民国十三年又称为甲子年,因此这一条中日各退一步的条约又叫做《甲子条约》,至此,双方表面上握手言和。但实际上日本人吃了大亏,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报复,而中国人也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同样积攒能量准备全力一搏消灭小日本。
八国建议并没有给亚洲带来和平,反而让中日双方对对方更加的仇恨,更加准备放手一搏。
中日双方“握手”言和之后,中国大总统王茂如提案对福州百姓进行安抚,对死亡百姓厚葬,并提议将这些为国而亡的福州百姓修县志,永为后代铭记。国会在考虑之后责成王茂如注意国家预算,毕竟对于“意外”,国会是没有做出预算的。王茂如也在随后提出一个国民赔偿的提案,一旦国民因国家政策遭受损失,如战争、天灾等等,国家成立一个安置局,每年财政预算拨款千万作为基金,因为在灾难面前如果只凭借着民间的基金,对难民的帮助并不大,而国家也不可能每年都在预算之外拨款。不过这一条提案倒是引起了许多争议,例如这个安置局是面对民众受灾难成立,但是如果一旦这一年没有灾难,钱怎么办?是存着,还是用来投资,毕竟需要国家投入资金的地方太多了,那么庞大的基础工业农业等都没有来得及建设。
国会一旦讨论起来,这事儿就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出一个完美的最终方案的。
王茂如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防建设上来,一般情况下他不插手国防部,不过有一件事他必须干涉了。
王茂如在向国会递交成立安置局的同时,也要求国防部向美国军方购买战舰雷达,美国人对战舰雷达不太感兴趣,他们认为雷达没什么必要。美国人将雷达用在战舰上是为了防止黑天的时候舰船相撞,除此之外没有想过其他的作用。而军舰在夜间航行的次数少之又少,所以雷达被美国海军视为鸡肋。
中国人购买雷达让美国人笑掉大牙,中国根本没什么军舰,就中国的几艘破船,也称得上军舰吗?
王茂如没想到到美国人会这么大方卖给中国雷达,于是立即向美国军方提出购买雷达技术专利,但是美国人这次却拒绝了中国。美国人非常注重技术保密,尽管这是一个鸡肋技术,也不会外泄。王茂如于是又向美国人购买雷达技术生产许可,奉行孤立政策的美国军方这次倒是没有拒绝,只是技术生产许可而非专利的条件,他们表示接受。
随后王茂如下令国防部科研中心将从美国人购买的雷达技术彻底掌握在手中,雷达技术并不复杂,以中国科学家们的头脑很快将雷达技术全面掌握下来。国防部后勤总部尝试生产雷达,布防在东海岸,主要是防备日本海军是否会派军舰靠近中国海岸。夏国防军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布置了十五个雷达监控站,其中仅在山东就布置了五个雷达站来检测日本海军动向。
国防部科研中心军工科学家们又对雷达进行改进,在王茂如的要求下研制更大功率、更小的体积、飞机可以装载的雷达。华很快,应王茂如的要求,这种被叫做鹰眼1号的雷达产生了,他的探索范围达到50公里,可以说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雷达了。在受到科技水平限制的条件下,雷达能够搜索50公里范围,已经远远地将并不重视雷达技术的美国人抛在了脑后。
只是许多中国人都不明白,雷达到底有什么用。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