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平定(2 / 5)
信号。
乌桓骑兵这边立即传出阵阵号角声,两翼和中军的前部人马徐徐向前跑动。
袁尚跟贾诩对望一眼,各自点了点头。片刻间袁军也有了变动,圆阵前曲的偏箱车被推开,后面的步卒赶出四百多头牛。这些牛是袁军步卒费尽心思保存下来的杀招,牛角上绑有利刃,牛尾扎上浸透油脂的干草,而且每头牛身上都披上皮甲。这正是袁尚贾诩想出的,效仿田单的“火牛阵”。
步卒将牛群赶到阵前,兵点燃牛尾巴的干草油脂。牛群瞬间都变成“火牛”,它们被赶向了正中间,正是蹋顿的中军。
火牛吃痛,发狂似的狂冲乱撞,迎上了冲击过来的蹋顿中军前部。
中军前部的乌桓兵哪里料到对面会放出火牛,他们手忙脚乱地用弓箭激射,力求在火牛冲到跟前将它们射杀。
可是火牛关键部位披上了皮甲,防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发了狂的火牛一下冲到中军前部。
乌桓骑兵除了必备的弓箭,就多配马刀和战斧,使用长兵器的很少。一旦火牛冲击乌桓骑兵前部,乌桓兵手中马刀的劈砍,根本很难伤到火牛。乌桓兵的战马被冲倒,危险就在面前他们不得不策马偏离,以规避火牛。
这时袁军左右两部骑兵也开始发动,他们向着乌桓骑兵两翼迎击而去。
在放出火牛后,步卒并没有急着收阵,一支近千人的骑兵也紧紧跟随火牛出击。
这支骑兵也是袁尚的杀手锏,正是由一千精骑换装成的重骑兵。
汉代还没有重骑兵这个说法,这时所谓的铁骑,也仅仅是指骑手披铁甲的骑兵。但是汉代已经出现了人马皆披铠甲的重骑兵,名叫“甲骑具装”。这时的重骑兵属于刚刚起步阶段,不像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战争,胜负往往由重骑兵数量来决定。
“甲骑具装”分马胃和马甲两部分,马甲主要以铁制为主,皮质为辅。在汉代生产“具装”的水平还是较低的,像历史上官渡之战时袁绍出动万骑,但“甲骑具装”仅仅有三百多具,所以作战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征讨公孙瓒时,袁尚就担任过视察兵造的差事,那时他特意让主管司金的逢纪给他多造些具装。一年多来,逢纪加大了具装的打造数量,直到出征前共凑出了八百多“甲骑具装”。
要说用重骑兵来对抗轻骑兵,这并不是明智之举。但袁尚算准蹋顿这些乌桓人并没有见识过甲骑具装,初次交战自然也是不知道重骑兵的优缺点。所以袁尚试图用这些八百多重骑兵冲乱蹋顿的中军,好给两翼的骑兵创造战机。
手持一双大戟的典韦在重骑兵中,他率领着八百重骑兵还有尾部两百多轻骑,紧紧跟在火牛后面。等火牛冲乱了蹋顿的中军前阵,他们抓住机会径直冲向蹋顿的中军王旗。
不论是乌桓兵手中的弓矢,还是他们的马刀都很难伤到重骑兵。而重骑兵的铁骑和手中的长戟,能轻易地冲破他们的队伍。
蹋顿脸色难看,一开战他的王旗就被逼退的话,对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对方接连使出奇招,打得蹋顿措手不及。
“单于,先避开这些敌军!”阙利焦急道。
蹋顿知道被火牛和重骑兵冲到中军的话,那么全军的指挥一定会受到阻碍。他一挥手,让部下传令中军向右偏移,再令后军补上去,截杀那些重骑兵。
“就是现在!”在中军帅旗下的袁尚激动道。
“击鼓让右军攻击蹋顿中军!”贾诩立即吩咐传令兵。
战鼓有节奏地擂起,右军的黄忠、颜良、文丑得到命令,立即调整方位,堪堪穿过右翼的乌桓骑兵,冲向蹋顿中军。
因为中军跑动,这段时间内蹋顿很难指挥全军,右军的黄忠所部也趁着这个时机向蹋顿袭来。
三千骁骑跑在最前,如一柄尖刀插进乌桓兵方阵。平时乌桓各部落都是各自分派一块草场放牧,各部落的骑兵很少有一同配合操练的机会,这样在实战中几乎是各自为战,更别说协同配合。这也是乌桓兵多,但阵势不整的原因。
大部的乌桓骑兵围住袁军骑兵,而袁军两部骑兵又在中间冲击,双方都在这旷野上追逐厮杀。骁骑虽然战力非凡,但是蹋顿的亲卫也是乌桓兵中精锐,两部精骑胶着混战起来。
文丑哇哇大叫,他厌恨这些挡在面前的精锐突骑,他们虽然装备不是很好,但不得不承认他们个人的骑战技能十分了得,这种胶着状态下,骁骑一时也攻不进去。
颜良边挥舞长刀,一边观察敌军中有没有破绽之处。幸好还有两千精骑帮他们挡住外围乌桓兵的进攻,使他们能一心与蹋顿亲卫交战。但要攻破蹋顿这批精锐突骑,不但费力而且费时。
登上偏箱车眺望的袁尚等人也是暗暗心急,若是给蹋顿调整好队伍,将更加难以猎杀他这个主将。
大股乌桓骑兵已经围着袁军步卒战阵射箭,他们将袁军步卒和骑兵分割开,还有两个部落大人指挥部下对圆阵进行冲击,试图击破袁军的帅旗。
“射!”田豫指挥着弩兵和弓箭手进行齐射,他们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