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权衡(3 / 4)
政务,这才慢慢地退了出来。曹操见他退出,一直埋着头看公文,根本没有叫住他的意思。曹丕大惑不解,心头又有些惊惧,在门外略站了一会,只得匆匆的回了自己的府邸,让人去请司马懿等人前来分析曹操的意思。
曹操见曹丕走了,脸上的笑容也收了,他将手中的笔重重地拍在案上,沉声喝道:“仲康,去请公达和子鱼二位先生来。”不长时间,荀攸和华歆匆匆走了进来,曹操见他们坐定,这才将江陵的战报推到他们面前,等他们匆匆看完才说道:“我想调青徐水军入江,张文远移屯合肥,让陈元龙调任广陵太守,撤销东城郡,二位先生看可否?”
荀攸略想了想道:“丞相安排极妙,只是汝南、南郡也当略作调整。”
曹操皱眉略一思索,就会过意来:“以先生看当如何?”
荀攸笑道:“调邓君阔(邓畅)为汝南太守,陈叔至为南阳太守,再派横海将军朱文博(朱灵)率五千精兵南下,李文达为先锋,如此江夏的兵力上可占优势,以公子的用兵能力,再有凤雏庞统等人相助,一定可以大获全胜,狠狠打击一下刘备孙权的气焰。”
曹操沉思了片刻,点点头道:“公达此议甚好。”
华歆道:“公子以骑都尉守襄阳,官职太轻,怕不太好办事。丞相亦当考虑一二。”
曹操笑了,他捊着胡须笑道:“上表,请天子下诏吧。”
五月下,江夏西陵。
曹冲从地上爬了起来,双手接过天子的诏书,将传诏的侍郎请进了后堂休息,这才转过头看着庞统微微一笑。这次天子下诏,拜他为平南将军,虽然没有把曹仁的征南将军给抹了,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带兵平江南的正当名份。说起来,他也许是大汉朝最年轻的将军了,如果不算那些因恩荫还没走路就封侯拜将的小奶娃子的话。
横海将军朱灵带了五千精兵已经从邺城出发,估计要十几天之后才能到达,陈到当了南阳太守,邓畅是南阳人——理论上当南阳太守不太合适,曹操也替把这个由曹丕装聋作哑糊弄过去的错给改了过来——调任汝南太守,李通改封为虎威将军,带其部曲作为朱灵部的先锋。与此同时,青徐水军再次赶赴长江,同时一纸命令从邺城飞到襄阳,让陈登立刻上任广陵太守,以夏侯称为长史,撤销东城郡,恢复为县,夏侯称领东城县长,荡寇将军张辽移屯合肥。
天子除了在诏书里大夸曹冲是大汉的少年英雄之外,还给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在信里他对曹冲送了不少宣纸给他表示很满意,同时对新印出来的冬至诗集表示很满意,他说曹丞相是大汉的周公,父子都是大汉的柱石,是大汉的中流砥柱。说了一大通夸奖的话,最后又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说皇太子刘冯对他很崇拜,想请他当太子少傅,实在不方便的话,亦师亦友也行。
曹冲啼笑皆非,他自己还是个小孩,居然要当太子少傅,有没有搞错?他当然不至于狂妄到认为自己有这个资格或实力,他只能认为是这天子在玩花样,在笼络他。因此他把这封信交给庞统和张松处理,让他们决定如何礼貌而又坚决的回绝。
早在天子诏书到之前,曹植的快马急信就送到了。曹植在信中详细说了邺城发生的事情,提醒曹冲注意一些细节,以免出现象这次推荐邓畅为南阳太守之类不合法规的事情。他同时还告诉曹冲,中领军史涣一个月前终于伤势过重去世了,现在是夏侯渊行中领军,曹纯也走了,虎豹骑现在由曹彰掌管,从各个方面看,父亲对他所做的事情虽然不是全部满意,倒也没有太过反感,他对曹冲这段时间把所有的事情都详详细细的向他汇报的做法很满意,希望他能更加谨慎,不要给别有用心的人留下把柄。
曹植在信中还特地提到了杨修。他说上次听曹冲的建议,写信去征辟杨修,杨家因此可以避免了与曹操的正面冲突,杨修得知的事情的原委后,对曹冲很感激,这次也是他帮了大忙,分析了曹操迟迟没有做出决断的根本原因,这才由曹植出面抒解曹操的心结。
“这个杨德祖倒是个人才啊,不仅仅是个书生。”曹冲赞叹地笑道。
庞统笑道:“弘家杨家也是四世三公,这揣摩人心的政治智慧岂是一般人可比。他能在邺城,也是将军的一大助力,将军应当多多交结。杨家在儒生中名望很高,袁家已经没了,杨家就是学术上独大,就是伏家也不能比的。如果能争取到杨家支持将军的新政,将来可以少很多麻烦的。”
曹冲刚当上平南将军,对这个称呼还是有些不太习惯,他笑着看了庞统一眼:“士元,我们这将军、长史的称呼着,是不是有点怪怪的?”庞统这次也有了正式的官职,平南将军长史。张松和蒋干也都成了曹冲的正规属吏,再也不是私人幕僚,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再也不靠曹冲养活了,他们都有了一份正式的俸禄,成了大汉朝正儿八经的官员。
庞统哈哈大笑,他拱了拱手道:“属下也觉得怪怪的,只是公子既然当了将军,这称呼总是要习惯的。”曹冲也捏着鼻子笑了,他摊开书案上的地图,点了点江陵和西陵两个城:“庞长史,那你说我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