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桃李园中(六)(1 / 3)
汪祉放下手中的茶杯,这般问了一句之后,随意地望了许宣一眼,等着他的回答。桌上的菜肴残羹还来不及收走,这桌因为上了年纪的人胃口不太好的缘故,很多菜肴也只是稍稍动了动筷子,眼下几只苍蝇无聊地来来回回地飞舞着。很多人望着许宣,心中都有些想法。
春风亭前的对话眼下一直是众人的焦点。自方纪达扔出那杯盏之后,随后的一通斥责与痛骂开始,众人就有些期待事情的后续。许宣在临仙楼做的事情,以及鲍家的遭遇,眼下已经被很多人在很多场合里听到,因此都知晓他并不是一个吃了亏不还手的人。也便是这样,众人都想看看他会对方纪达带着明显侵犯性的态度做何应对。
方家同鲍家是不同的,几代下来本身算得是积善之家,即便是方纪达本人,虽然很多时候有些傲气,不把一般人放在眼中,但那在很多人看来也只是少年得志的傲气成分在里面。其实就南山书院的圈子而言,他与一众同窗的关系并不差。若是许宣如临仙楼事件里一样的态度,将方纪达暴打一顿,这事情就很有意思了。
只是时间过去之后,众人所期待的某些火爆场面并没有出现,面对方纪达越来越凶猛的言辞攻击,叫许宣的书生也只是偶尔抬头看看对方的表情,更多的时候都是低头不语。
那个叫许宣的书生似乎不如传闻中那么厉害,方纪达语气犀利地指摘他,他却并没有什么应对的举措。很多人心中想着,随后便觉得传言似乎有些夸大了。即便到了几位大儒跟前,也只方纪达一方继续着某些对他不利的指摘,而他似乎连辩驳心思都不曾有,更不要说反击了。这样的情绪,可以理解成处变不惊,但是,更多人却在心中想着,大概是他本身无法应对这些突发的局面。
只是,在临仙楼的传闻里,他似乎也不是这样的啊。微微的疑惑在很多人心头弥漫着。
对于学问怎么看,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大的。并且界定的标准也很模糊,在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可以想见的是,不会有谁的答案一定就标准。即便刘守义来做回答,也不见得就能让所有人满意。而汪祉眼下的问题问出来,也并不是要期待许宣的答案,大概是因为对许宣的一些事情有些不喜,因此随口这般问一句。
一些南山书院的学子望着许宣,眼中都有些不忿。这般场合,无论许宣做出什么样的回答,他既然是今日第一个被提问者,即便是在这般情况之下,但无论如何都算走在众人之前了。
这样的机会……怎么不是自己的呢?
有人心中想着自己的答案,觉得很好的,就恨不得自己替许宣来做回答。而许宣眼下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并不曾说话,表情上也看不出什么来。这样更让有些人看不下去了。
方纪达看了许宣一眼,心中有些满意,先前他将有关许宣的一些事情添油加醋地说出来,其实便是想在几位大儒面前造成对他不好的印象。这般的举动在蒋通保、吴可封等人处并没有特别的效果。但是汪祉的为人方纪达是了解的,他是个生性比较固执的人,在很多场合因为一些观念的不合常常同人辩论。这样的辩论即便最后对他不利,但也不会认输。他在南京国子监里,便因此同祭酒黄闹得不可开交。而经商这种事情,在很多读书人那里不被认可的,在汪祉这里就更不会轻易放过去。
目的达到了。
方纪达看了许宣一眼,心中有些得意地想着,但随后他看见不远处人群中程子善有些不易察觉地皱了皱眉头。程子善细微的举动落在方纪达眼中,令他有些不喜。这般场合,对方作为自己的好友,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里的情绪,似乎都不认同自己。虽然搞不清楚是出于何种原因,但他心中想着,是不是在此事之后,要将程子善排除出自己的朋友圈子了。不过随后想着程子善背后的程家,觉得若是事情做的太过也不好。
或许,应该稍稍冷落他一下,让他认清一下形势。方纪达心中做出计较,凭借他在年轻一辈书生中的人脉,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他这般想着之后,目光收回来,依旧恭恭敬敬地站立在一旁。
“怎么,莫非不曾听清老夫的话么?”汪祉见许宣沉默着,又问了一句,他自然不会因为许宣的沉默而觉得被拂了面子之类,但是既然他问出了问题,对面叫许宣的书生又不作回答,便也觉得在众人面前不好交代。
说实在的,他虽然对许宣的作为有些不喜,又是打架,又是经商,却横竖都没有读书人该有的样子,虽然写了首似乎不错的词,但也是在商贾的聚会上,类似哗众取宠的娱人举动。于是问出问题之后,其实也是有些想听听这个年轻人的一些想法。
他在国子监做司业,很多时候将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某种责任,这种心态即便他现在已经离开国子监也没有改过来,而眼下在他眼中有些类似失足少年的许宣,他是想着要试图拯救一下的。
人群微微沉静,眼下都觉得这书生胆子实在是大了,在这般场合居然还用沉默进行反抗。他也不想想这样做的后果么?若是惹怒了汪祉,连带着便是拉低了徽州府读书人整体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