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都风云(下)(2 / 4)
“各部各单位各个兵士都注意了,皇上有旨,马上回营,不得在街上逗留。超过一炷香时间没有回营者,斩!”一批批蒙古传令兵在大都街头上奔走不停,把忽必烈的旨意传达下去。南宋军队到来的消息来得太过突兀,不要说蒙古朝臣难以相信了,就是忽必烈都是几经周折才相信这是真的。
至于普通蒙古士卒和平常一样,要么在训练,要么上街溜达去了,忽必烈的旨意传下来也是没用,好多士卒不在营里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五卫禁军和怯薜兵团的将领只好派传令兵上街去传令了。
按理,五卫禁军和怯薜兵团这两支蒙古最为精锐的部队,被誉为蒙古的总预备队,拱卫着大都,外于高度戒备状态,只要忽必烈一声令下,随时都会投入战斗。
理是这个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一支军队进入战备状态,才会取消休假,才不会有士卒外面。但是,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来说,南宋都不可能攻击大都,蒙古人上至忽必烈本人,下对普通士卒都是抱着这种心态,自然是不会处于全面战备状态,士卒不在营里又何足怪?
当然,这两支部队中总有一部分是处于全面战备状态,不会有士卒休假,那毕竟是一部分,数量不会很多。
从忽必烈几经周折相信了耶律铸的话,南宋打过来了,把旨意传达下去,直到传令兵走上街头去传令,这已经费了很多时间。
再说了,即使把士卒找回去了,要他们相信南宋已经打到大都了还真有点困难,据事后那些士卒回忆说“当时我们接到命令,要我们在大都和南朝军队打一仗,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命令。可是,我们的心里却是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要是说天上会掉下馅饼,还砸进嘴里,我还相信有可能,要说南朝军队打到大都来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直到南朝人的宝刀砍到我们身上,痛苦迫使我们相信这是真实的存在,战斗正在发生。可惜,已经晚了!”
士卒回营后还要整顿,准备,部署,这又要花时间。一算下来,时间已经用去了不少。
东汉名将吴汉号称“朝受命,夕引道”,意思是说早上接到出征的命令,他下午就能出发,这已经为后人很是称赞,被后人视为楷模。他从接到命令到出发也要花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准备,而蒙古人在这种情况下要花的时间只会比他长,不会比他短。赵良淳考虑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他们需要的就是这时间差,只要抓住这时间差,一切都会成真。
自从成吉思汗攻占大都以来,蒙古军队走上街头大声传令,弄得大都战云密布的事情很少发生,特别是忽必烈定都大都以来,承平生活非常的宁静,如此折腾可以说是几十来的第一次,不要说大都的老百姓难以相信,就是那些蒙古士卒也不大相信。
不少老百姓驻足围观,窃窃私议,多所猜测,要不是害怕蒙古人,肯定是上去问个明白。
至于那些士卒的表现说起来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不少人问道:“兄弟,你们搞什么鬼?谁打来了?南朝人?他们还在江南呢,怎么会到大都来,你发什么神经!你看你们,给你们一闹,都成什么样子了?”
传令兵的回答也很妙,道:“他娘的,你问老子,老子问谁去?你想知道,回去问你的老娘吧,她给你老爹干的时候是不是稀里糊涂。”
受辱的士卒当然不服气,只是碍于他们是传令兵,有公务在身,惹不起,要不然肯定是冲上去狠揍一顿。当然,他们心里把国骂甩给了传令兵,在盘算如何用黑拳收拾传令兵。
不明所以的蒙古士卒们很快就明白过来了,因为最正确的答案就在眼前。这答案不是别的,就是南宋军队整齐的队列,在日光下闪闪发光的宝刀,如虹的气势,漫天的杀气,还有他们经过之处留在他们身后的尸体。
“大宋朝万岁!华夏万岁!”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响起,一道黑色的水线出现在视线里,这道水线非常优美流畅,就是最优秀的丹青国手也不可能画出水线的气势与神韵。
随着水线的流动,还有如雷的蹄声,惊天动地的呐喊!正是自从临安保卫战以来屡建奇功的玄甲骑兵,他们在赵佥的率领下,好象一股黑色的旋风出现在大都街头。他们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等他们消失后,那些传令兵和在街上溜达的蒙古士卒已经倒在地上,他们身上的鲜血证明他们的生命已经被终结了。
玄甲骑兵的呐喊仅仅是个开头,与他相互呼应的呐喊声从大都各处响起,发自不同地方的“大宋朝万岁!华夏万岁!”的呐喊声汇成一首惊天动地的壮歌!
在这一刻,大都为之震颤!
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大都结束了几百年没有华夏军队的屈辱历史!
一说大都,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一说北京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元宋之际的北京就叫大都。大都作为都城的历史并不长,差不多七百年,但是并不是说北京的历史就不长,相反北京的历史可以考证到三千年去。(按:北京的历史变革在本书的后面会有介绍。)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近七百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