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青灯孤盏将至时,谁能救我?(2 / 4)
冲气势凌云的表演,默默地转过身来,环视一周之后便发现,自己身后这些人,大多已经是连抬起头来与自己对视的精神头儿都没有了,偶有几个抬起头的,也只是表情莫测地看着那随长孙冲前行的队伍罢了。
倒是那个叫狄仁杰的五品小官,看上去倒是一副凛然的样子,面色平静的紧。
许敬宗忍不住心里苦笑一下,说到头这佞臣,不好当啊!
※※※
大明宫内,琉璃堂。
一连声的咳嗽过后,素面朝天的皇后武氏扶着自己的丈夫,大唐的皇帝陛下在锦塌上躺好了,然后从宫娥手中接过琉璃盏。
“陛下,把这碗药吃了吧?”
以湿巾蒙额的皇帝陛下李治抬起手臂虚弱地摆了摆,然后又放下了。
最近一两个月以来,随着天气渐渐溽热,他的头痛病又厉害了起来,而且偏偏昨日还着了寒,此时的身子,便是连站起来都难了。
这时,一个同样是淡妆的宫娥快步但是悄无声息地走来,附到武后身旁耳语几句,面色疲惫已极的皇后武氏微微地点了点头,怜惜地看了病榻上自己的丈夫一眼,淡淡地道:“让他进来吧!”
那宫娥闻言点头称是,又无声无息地快步退了下去。
此时天际正是微明,宫内是处都还点着灯烛,虽然在这琉璃堂内因为皇帝李治重病讳光,所以只有两盏宫灯而已,却还是照得堂内明亮的紧。
昨夜皇帝陛下发了高热,皇后武氏也陪着他一夜未眠。结果半夜时分,就已经接到了外面的消息,说是赵国公大人亲自发出兵符,连夜调来城外连骑,已然将长安九门尽数封闭了。
虽然代替皇帝陛下处理朝政已经好几年了,暗中参谋朝政更是已有十年之久,但是皇后武氏明白,事情一旦牵涉到了长孙无忌那个老骨头,而且已经到了这种调兵围城的地步,就已经不是她能解决掉的了。
所以,虽然看着皇帝陛下这副面容枯槁的样子心疼的紧,她还是不得不趴在耳边慢慢的把外面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一的告诉给了他。
世人都猜测说当今皇帝陛下惧内,所以才将九五之权尽数赋予皇后武氏,但是宫中的知情者听了这话,却是无不嗤之以鼻。
且不说别的,如果皇上真是那种性情软弱可欺之人,二十多年前废掉王皇后时又何以那么坚定?纵是面对满朝文武的齐声反对,他依然是一意孤行,照废不误,这岂是一个性情软弱之人能做出的事情?
再者,这前后二十多年来,皇帝陛下与皇后娘娘之间的感情,便是举案齐眉都不足以形容,尤其是自皇帝陛下惹上头风之疾以来,皇后娘娘一边要替皇上处理政事,一边要为皇上求医问药,一边还要经常陪在皇上身边与他作伴,彻夜不眠连日不休,简直是家常便饭,便连宫里那些去了势终生无法娶妻的阉人们见了,都不由得为之感慨——
当今这位皇后娘娘,便是比之先长孙皇后,都毫不逊色!
再说了,几个经常秉旨的太监心里更是知道,其实但凡牵涉重大的事情,都是皇后娘娘与皇帝陛下商议之后才下的决定。
否则的话,不说别人,单单是一个长孙老爷子,只怕也早就忍不住要跳出来了,哪里会容忍到今日!
这时,病榻上的皇帝李治微微睁开眼睛,声音苍涩而虚弱已极,“媚娘,是不是舅舅他们已经到了宫门外了?”
武后淡淡地冲他笑笑,两手轻阖,将他的手捧在中间,“陛下,您还是先吃了药吧?不管出了什么事情,还是您的龙体要紧!”
李治无力的抬起另一只手摆了摆,“你去命人把舅舅叫进来,朕同他说,你做的那些决定,都是朕同意过的,他这样……咳、咳……”
武后赶忙伸手帮他抚胸顺咳,就在这时,刚才出去那宫娥已经带了一个小太监进来,跪拜毕武后命平身之后,那小太监才站起身来。
他正是刚才在大明宫外击磬传旨的那三个小太监之一,只是现如今,他的胸口多了一团沾带着泥土的脚印。
那是被长孙冲一脚给揣的。
他身子微微发颤,双手捧起一道奏折高举过顶,“陛下,娘娘,驸马都尉大人携朝中大臣计七十余人联名呈表,这奏折、这奏折……乃是赵国公大人与褚遂良大人联名所奏,下面署名者,亦是多达七十余人。”
说完了,他两臂发颤地举着那奏折,动也不敢动。
李治吃了一惊,差点一下子坐起来,忍不住伸出手来指着那奏折,“这是……七十余人?褚遂良……还没走?”
皇后告诉他的,说是舅舅长孙恐有异动,但是他却没想到,一夜之间,这上表的人竟是多达七十余人,朝堂鼎臣,已然过半!
难道长孙舅舅想废了自己不成?
“那奏折……拿来朕看!”
“皇上,您的龙体……”
“拿来!”
武后把奏折接过来递给皇帝,然后挥挥手命那捧着琉璃盏的宫娥且先退下,这才道:“加一盏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