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不饿(3 / 4)
尔逊变更游戏规则的野心,这便是英国战时内阁外交大臣贝尔福的手腕。对于英国而言,这只是将远东的盟友从日本换为中国,出让的利益也是从日本手中剥夺,这不但是一笔无本买卖,更能挑拨越走越近的中日关系——盟友不是利益的最终保障,制衡的格局才是殖民地稳定的前提。
至于英中之间的盟约,既然英日盟约可通过修约逐步推卸责任,那英中之间也可以做类似处理,甚至远东事务主官维克多·韦尔利斯(VICTOR WLLESLEY)建议,干脆在战后专门就远东问题召开一个会议,将英中、英日两个同盟条约扩大成英、法、美、中、日五国盟约,以此重新制定太平洋地区的游戏规则。
韦尔利斯的建议虽然有效,但并不能让帝国防务委员会认可。对于依靠海军制霸世界的大不列颠而言,谁发展海军,谁就是大不列颠的敌人。在欧洲战争前,这个敌人一是德国、一是美国,但随着局势的发展,本该因战败而衰弱的日本却依靠航运和战时贸易再次复苏,并且得益于大规模的削减陆军,其军费中的七成被用于海军,八八计划和不列颠相比虽然在规模不能相提并论,但从此以后日本海军却是皇家海军在东亚海域实实在在的威胁。
反观中国,海军可怜的只有一艘缴获至日本的战列巡洋舰,连同纸面计划在内的五艘飞机母舰,外加海筹、海琛、肇和、应瑞、飞鸿五艘两千吨级轻巡洋舰以及一大堆内河炮艇,这样的海军实力连智利都不如。另外虽说有仅逊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潜艇部队,问题是以这些潜艇的航程,它们只能在南中国海以及西太平洋作战,这连大英殖民地印度都无法威胁。
以这种海军实力,不列颠在亚洲的所有殖民地都是安全的,同时中国夺取了俄国的远东和中亚,那就意味着中俄之间成了不可化解的死敌。大不列颠英王政府愿意将中亚的势力分界线划在以前的阿俄边境,承认中国以收复失地的名义占领俄属远东,同时默认中国占领哈萨克草原以及在波斯北部夺取原属于俄国的既得利益(前提是俄国退出了欧洲战争),但这种让步的初衷只是为了让中俄交恶更深,并空出中亚场,好使中俄两国不死不休。
可以预想,当中国在哈萨克草原和俄国打的生死难分之际,它将没有精力在南洋殖民地做更多小动作,或正更具体的说,在英国遇冷的皇家地理学会主席麦金德所提出的陆心说,开始真正影响中国政府的国家决策,数以亿计的国家资源将会被中国人消耗在中亚那边茫茫草原上,海洋将被忽略,挑战不列颠海洋霸权的队伍里,将无法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
根据前驻华大使朱尔典、前驻日大使科宁厄姆·格林以及其他有关渠道对中日两国的判断,素来轻视海军的杨锐内阁和以海军立国的日本政府之间,在战后二十年内,会对帝国远东利益产生危险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而当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后,会对远东产生威胁的则是中国。这也就是说,在前二十年,帝国在远东的盟友应该是中国,他不但能制衡日本,还能阻止俄国南下印度、排斥美国在东亚的势力;而在二十年后,帝国的盟友则变为是日本和俄国,甚至还包括美国,崛起的中国将在亚洲发出自己的声音、抢夺自己的利益。
对于不列颠而言,所有强国和发展中的大国都是自己的敌人,但这些威胁有先有后,在近五十年间,最具威胁的敌人开始是俄国,而后随着美、德两国的发展,特别是海军的建设,敌人转变为德国;等到战后,欧洲的威胁去除,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又成为威胁,在更远的以后,中国将是帝国在亚洲的最大威胁。不列颠没有办法消灭一切敌人,但不列颠总能团结曾经的敌人,分化最强的对手,并将其最终击败,眼前的德国便是最好的例子……
掌握不列颠国家机器的盎格鲁-撒克逊精英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从杨锐到谢缵泰再到林文潜并不清楚。对一心想吞并哈萨克、连通波斯的杨锐来说,和英国结盟可以获得部分世界市场,同时在中亚能得到英国的许可和各种支持;对于谢缵泰来说,和英国结盟将是中国国运逆转的开始,中国从此融入国际主流社会,不但能获得尊重,还将取代日本成为东亚霸主;
而对于远征军司令林文潜中将来说,事情就复杂了——最少离国前杨锐的交代是复杂的,他的交代第一是,尽量获得战果以提升国家威望,但又要求尽量不削弱德国,以使战争打的越久越好;第二是,新武器和新战术要通过战争做充分的检验,但这些武器和战术又必须严格保密。
战争一旦开始,就不知道将以何种方式结束,所以无法做到在获取战果的同时又尽量不削弱德国陆军。以西线寸土必争的架势,攻势一旦发动,那伤亡便以万计。战争进行到现在,德军已是强弩之末,产生损失不但将削弱其实力,更将削弱其士气,所以要实现第一个要求最好办法就是远征军加入德军阵营,以英法士兵的血来擦亮军徽;
同样的,远征军因为不在国内作战,英法的随军观察员到处都是,第二个要充分试验新武器、新战术却又要严格保密的要求,最佳的解决之道也是加入德军,然后以英法联军来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