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刘封授首(2 / 4)
上了年纪的内侍,就是当年没随皇上巡幸洛阳的。他们和老朽的交情仍在,老朽要打听一起事情,不是很容易么?”
刘封道:“依先生之见,孤该如何是好?”
杨彪摇头晃脑,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一定之理也。大王当乘依娜初主汉宫,一应准备尚不充分之际,先发制人。大王乃少帝之子,当年少帝无端被废,海内尽知,大王若是挥师进京奉皇后遗诏讨贼,谁不左袒以助大王?诚如是,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也。若迁延时日,待依娜奉太子为帝,改元告庙,揽权勤政,收拾人心,大事去矣!”
刘封道:“先生一向忠于刘备,为何要替我出谋划策?”
杨彪道:“谁说忠于刘备的?刘备篡了皇上的江山,把他贬为颖川王,我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老朽实在不忍坐视世代传承的汉室江山若入外人之手,无奈颖川王心如死灰,说什么也不愿再当这个皇帝。大王是颖川王之侄,老朽自然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大王身上。”
刘封道:“那前几天薛珝去找先生,先生为何托故不出?”
杨彪道:“冤枉,老朽这几日终日为了大王在外奔波,实不在元常府上,托故不出又从何说起?”
刘封笑道:“这么说是我错怪先生了。”侧头对刘蒙说道:“听听,听听,老生的主意,那才叫高明。再看看你的主意,狗屁不通!”
刘蒙十分尴尬,道:“姜还是老的辣啊。”
刘封哈哈大笑,道:“如今依娜的人把守各门,我的大军无法进城,想要靖难也是有心无力。”
杨彪道:“大王莫慌,老朽若没有十足把握,也不会来找大王。覆盎、霸城、宣平、厨城诸门司马,外虽屈从依娜,内实心向大汉。老朽已和他们打好招呼,只要大王的人对上了口令,他们自会开门放大王军马入城。”
刘封道:“什么口令?”
杨彪向左右各瞧一眼,刘封道:“这些都是我的心腹,先生但说不妨。”
杨彪沉吟半晌,道:“汉室复兴。”
刘封道:“汉室复兴!这口令再好也没有了。我得先生实乃天助,大业若成,太尉一职,当属先生。”
杨彪道:“老朽年迈体弱,不堪为大王效力。再者老朽可不是为了想当官才这么做的,老朽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汉室基业,重回孝灵皇帝后人之手,可就比什么都开心了。”
刘封道:“先生真忠臣也。”
杨彪道:“事不宜迟,大王这就准备军马,今夜三更时分进城,出其不意,给依娜致命一击。”
刘封心里一片敞亮,似乎看到了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哈哈大笑道:“好,今夜三更,诛杀依娜!”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刘封与杨彪会谈虽密,却还是有人悄悄溜进宫去告诉依娜。原来这些都是依娜依照贾仁禄的建议,事先安排好的,刘皇后惨遭杀害的消息也是依娜故意放出去的,为的就是让刘封方寸大乱,自己跳出来。至于刘封的落脚之处,探听起来,也不是如何困难。原来早在刘封去陇西之时,依娜就在他身边安了个眼线,这人隐藏的极好,连刘皇后都不知道。刘封来到长安,一应防患措施做的极其严密,那人一直没有机会告密,这会刘封伤刘皇后之死,心烦意乱,有机可乘。他乘机借口出来打听情况,溜进宫里,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报告了依娜。
依娜笑道:“仁禄说的一点也没错,那小子为了那贱人,果然什么也顾不得了。”令人叫来司马懿道:“鱼儿咬钩了,你准备好了没有。”
司马懿道:“宫里宫外都已准备就绪。”
依娜道:“好,今夜三更前后,刘封必来,到时你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看那小子能走到哪里去。”
司马懿冷冷一笑,道:“主人神机妙算世所罕及。”
依娜眼望空处,道:“神机妙算世所罕及……”
皇帝驾崩不论在哪朝哪代都是一件天塌下来的大事,在礼法上那是有一整套相应规定的,可不是随随便便胡弄两下就能了事的。刘备这人比较懒,草创大业后,所用礼法,皆沿用前朝,几乎无所变更。东汉的礼法详细记载在《后汉书》礼仪志中,其中关于皇帝驾崩后的礼节过门,整整用了一两千字的篇幅。古人都是以惜墨如金,文字简约著称的,史书犹其如此,一声大胜仗往往就以“大破”或“大败”两字概括,形容一个人长得漂亮也不过就是“美姿仪”或“美容止”,而为了叙述皇帝崩殂后所须的礼节,史家竟不惜笔墨,用了一千两字,而且这中间还省略不少,要完完整整叙述下来,可不得一两万字?当然这些文字也不全是记载百官如何哭临,如何安葬,对皇帝驾崩其间的保卫工作也有详细的记载。首先由皇后将皇帝嗝屁的消息通知三公,三公齐集共典丧事。百官皆衣白单衣,白帻不冠。闭城门、宫门。近臣中黄门持兵,虎贲、羽林、郎中署皆严宿卫,宫府各警,北军五校绕宫屯兵,黄门令、尚书、御史、谒者昼夜行陈。想来统治者也害怕有人在自己嗝屁之后捣乱,故而作了如此严格的规定。其时刘备崩殂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