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天降祥瑞(2 / 4)
能有好日子过么,他们不靠向我们又靠向谁去?”
彩英吃了一惊,道:“什么,人是你故意放的。万一刘备信了他们所说,发兵来讨,又该如何是好?”
刘封笑了,道:“那样才好呢!马超他们就不得不和我们一条心了,到时我们全有西垂拥兵数十万,又怕谁来?我刚才已和栾祁解释过了,母亲在屏风后面,难道没有听见?”
彩英道:“听见了是听见了。可我总觉得这法子太过凶险。”
刘封道:“咱们势力本来就弱,再加上之前输了一阵,元气大伤,若是什么事都思前想后,循规蹈矩,什么时候能灭了刘备,中兴复国?”
彩英仍不放心,道:“可是……”
刘封笑道:“母亲放心,孩儿自有主张。明年这个时候,孩儿一定让你在长安未央宫里舒舒服服的当您的皇太后。”
彩英笑了道:“当不当皇太后倒还在其次,只要我能看到你穿上龙袍,坐上龙庭,便是立时死了也是欢喜。”
刘封按住她的嘴,道:“娘,您老的苦日子已经过去了,马上就要有享不尽的福了,怎么老说那些不吉利的话?”
彩英道:“不说,不说。娘看到你的势力越来越大,马上就要实现你父亲的遗愿,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只是你也老大不小了,是时候成家立……”
刘封一脸郁闷,转过身去,道:“娘,你怎么又来了!”
彩英道:“你也二十好几了,一般人像你这么大,娃娃都有好几个了……”
刘封道:“孩儿刚喝了不少酒,有些倦了,想去睡了。”说着不待他老娘接着唠叨,抬腿就走。
彩英望着他的背影,长长地叹了口气,道:“怎么一跟他说这个就急。”
刘封踉踉跄跄的回到寝室,侍婢替他换好了衣服,便即退出,刘封取出刘贵妃的画像,一面看一面伸手在上面摩挲,过了良久良久,方将画小心翼翼的放在胸前,合眼睡下。
纷乱多事的章武七年总算过去了,这日卯时,长安,未央前殿,玉阶下黑压压的跪了一片人。
在实行三省六部制之前,刘备一直沿用东汉的官制。那套官制从光武皇帝定鼎洛阳开始实行,传到现在,已历二百余年,中间经过无数次的兴革演变,虽然其中当然不乏有建设性的合理改动,可大多都是昏君奸臣为了自己方便的任意妄为。就这么着好端端的一套三公九卿制到了这时候已面目全非,名存实亡,旧有的三公九卿的权力几乎完全被架空,新增的尚书台的职权规定又不完善,各部门之间权力不是相互倾扎,就是毫无关连。逼得刘备不得不在朝会时将大部分官员都叫来,统一协商,以免某些因官制演变而变得三不管的人员没收到他的指示,耽误了大事。刘备当皇帝时,年纪有些大了,最怕吵。而朝会时一大堆人挤在一块,为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争得个脸红脖子粗,好像进了菜市场一般,热闹非凡,这样的场景足以使他歇丝底里,头疼欲裂,不用他人动手,自己找面墙撞死。自打朝廷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各部门之间权职明晰,分工明确,职有常守,位有常员。朝会也就不用把所有人都叫来吩咐一遍,只要和几个领头的议事,再由领头的将会议精神传达下去。这样层层递进,对应的政令很快就传达给了对应的官员。既无七嘴八舌,争吵不休之患,又达到了如心使臂,如臂使指之效,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虽然在重大的问题上仍会起争执,不过人数少了,吵起来也就没那么激烈,刘备这耳根子总算是清静不少。光凭这一点,他就十分感激该制度的发明人,那个看上去不学无术却装着一肚子稀奇古怪学问的贾仁禄。
不过今天的朝会却不能如此草草了事。原来近来不少官员上表颂扬刘备功德巍巍,远迈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恳请他前往泰山封禅,以报天恩。刘备那天听了刘贵妃的一番话,本就有些意动,再接二连三的收到这些满纸马屁的表章,更加心痒难耐。可他也知道这事牵涉甚广,不是自己一个人能拿主意的,得和大臣商量一下。可参加朝会的几个大臣都是鼠目寸光之辈,不从刘备封禅之后能多活几年,多生几个娃娃这些长远角度来考虑,竟考虑这封禅要花多少白花花的银子,要给老百姓造成什么样的负担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向以爱民勤政为己任的右仆射钟繇,听说刘备要封禅,也不管刘备面子上是不是下得来,当殿据理力争。他本就口齿伶利,加上占着道理,说起话来自是辞严义正,字字珠机,一连串连珠炮似的问话,问得刘备哑口无言,无奈之下,只得拂袖退朝。
钟繇当然不会因为将刘备驳得无言可对,拂袖退朝就放他一马,回家之后,他就用他那妙绝当世的书法在一条白帛上写下了一道洋洋万言的表章,递进宫去。刘备看了之后,虽然眼冒火星,恨不得将他大卸八块,把去喂狗。可他是元老重臣,又德高望重,根本不能把他怎么样,无奈之下只好将那道奏章把去擦屁股,聊以泄恨,这份到了现代可是价值连城的书法大作,就这么被糟蹋了,着实有些可惜。既然参加朝会的大臣异口同声的反对,刘备不忍拂了众人之意,可心里又十分想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