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三省六部(4 / 4)
微臣一定鞠躬尽瘁,好好拿个主意出来。”
刘备手指在他面前晃了几下,道:“那就说说你的高见吧。”
贾仁禄脑子里飞快的转着主意,嘿嘿一笑,道:“皇上臣虽然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却一直不知咱大汉的官制到底如何,皇上能不能费神给臣解释解释。”
刘备目视陈群,陈群向贾仁禄瞧了几眼,似乎是想看看他在装傻还是真的不知,顿了顿便将汉朝中央官制详细的解释一遍,何谓三公,何谓太常,光禄勋又如何如何,大鸿胪又怎样怎样。好不容易将大大小小的官职一一介绍了一遍,只听绑绑绑的三声大响远远传来,已是三更时分。
刘备揉了揉眼睛,道:“怎么样,明白了么?”
贾仁禄道:“虽没有完全明白,却也知道了个大概。朝中最大的官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接下来就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空、少府这九卿,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处理大小政务。”
刘备点了点头,道:“是这么回事。不过三公九卿之间的权职化分不如何明确,像九卿之中的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大鸿胪等官员所管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小事,各种方针政策的制订往往都取决于三公,而后汉为加强君权,架空三公,政事皆决于尚书台,这样处置看似合理,实则不然,各种各样政事都堆给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处理,大大加重工作量,又很容易出现权臣擅权弄政之事。当年曹操便是个很好的例子,皇帝高居庙堂却号令不出宫门,政事全部取决于相府。颍川王无故昏晕的惨状,你也是亲眼看到了。这样的悲剧,朕无论如何也不让它再度上演。”
陈群道:“臣也一直想像改革现有官制,可是要创出一套完备的制度来,谈何容易。”
刘备道:“仁禄鬼点子最多,他一定会有办法的。”
贾仁禄见二人的目光齐刷刷的望向自己,道:“这个……这个……臣这次真……真……的没有办法了。”
刘备板起脸来,贾仁禄知道他要发标,忙道:“容臣想想,容臣想想。”说着便低头沉思,起初他还在寻找脱困之道,其后便想起他收容的那些大美人来,哈拉子不由自主的流将出来。
正出神间,忽听刘备问道:“仁禄你到底再想什么呢?”
贾仁禄道:“臣正在想解决之道。”
刘备笑道:“想解决之道也会想得流口水,还真是稀奇啊。”
贾仁禄低头一看,地下已是一滩水渍,老脸一红,道:“这个……这个……这个……”
刘备怒道:“这个什么,再想不出主意来,朕便将你打入天牢,让你在那里面好好想想。”
贾仁禄大吃一惊,蓦地里脑海中灵光一闪,道:“有了,有了,臣有主意了。”
刘备道:“是什么,快说,快说。”
陈群下意识的铺开的一张白帛,拿起笔来,准备记录。
贾仁禄道:“臣只想了个大概,具体如何就要有劳文长了。”
刘备道:“只要大概就行,快说快说。”
贾仁禄道:“臣这个官制和旧有制度完全两样,这一改下去,必会在朝野内外引起轩然大波,这其中的利弊得失皇上可要考虑清楚了。”
刘备心中一凛,道:“你且说说看。”
贾仁禄道:“臣这制度,完全废除三公九卿之制。改由三省六部来管理国家大小事务。”
刘备道:“哦,三省六部?不知是哪三省,哪六部?”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一样是由隋文帝杨坚所创。是在秦汉时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三省到明时终止,而六部则被一直延用到了清朝,其生命力有多顽强可想而知。在三省六部中,各部门之间权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有效杜绝了权臣擅政,加强了君主权利。汉晋以来直至隋唐,权臣叠起,禅让几乎已成了定例,可到了唐以后,权臣逼皇帝禅位之事便极少发生,三省六部制在其中倒也不无功劳。贾仁禄被刘备逼急了,狗急跳墙,忽地想起了唐时官制。其时他只为自己脱身,也不管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便将它给祭了出来,这样一来历史的车轮又莫明其妙的向前滚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