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沦落至此(2 / 3)
这是先皇唯一的血脉,又因为早就有了继位的具体日期,复隆皇帝的儿子朱长生就是事实上的国之储君,他的老师就是太子师,以后就是帝师。
给太子找老师,那是一件非常要紧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太子师不可能仅仅只有一个人,而是一个班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东宫学官。
复隆一朝的开创,其实就是建立在东宫学官的基础上,不管是程园毕还是王宣同,当然也包括路恭行和李吴山,都是崇祯皇帝亲自为复隆皇帝选的老师。事实证明,这些人对于复隆王朝的建立,对于大明国祚的延续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皇嫂所言极是,确实应该给侄儿找个老师了,这事我已有了计较。”皇帝说道:“我想好了两个人选,给皇嫂参详一下。皇嫂以为忠勇公如何?”
忠勇公李吴山?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翁皇后已经有了腹稿,早就确定了几个老师的人选,但却从来都没有想过李吴山这个人。
皇帝这么一说,她立刻就明白过来。
让李吴山给儿子当老师,至少是老师之一,绝地是再合适不过了。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合情合理,最要紧是对眼下的政治局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李吴山是复隆皇帝的老师,当时的身份是稍微低下一些的“侍讲教授”,而现在的皇帝恰恰又是从“吴山军校”里边出来的,绝对可以算是李吴山的嫡传弟子,就凭这份资历,给朱长生当老师绝对是够资格了。
三代帝师的身份啊,何等清高何等尊贵,而且这么做的话,对于未来的局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现在的李吴山不可能再如以前那样亲自讲课亲自教学,但仅仅只是挂一个名号也可以呀。
“忠勇公为师,那自然是极好的,万岁说的另外一个人选是谁?”
“路恭行!”
路恭行也曾做过复隆皇帝的老师,同样是职位比较低的“侍讲教授”,并且和李吴山的私交甚厚,曾是大旗军前期的监军,和大旗军方方面面的关系那就不用说了。更要紧的是此人人品清贵,德行和操守都没得说。现在仅仅只是一个修撰史书的闲职,若是能够启用的话,同样值得考虑。
李吴山和路恭行已经进入备选,翁皇后又主动提出了一个人选:苏州的顾炎武。
顾炎武此人曾经是镇江为官,名声是极好的,才情学问都是上品,但却毁誉参半,缺点有优点集中在一个共同点上:博学。
这个顾炎武确实博学,经史子集诸子百家都有涉猎,国家仪典,各处典故,天文地理,兵家农事,甚至是音律丹青都有所建树。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大家,却很难说是经世大儒。
这种人,说的好听一点叫做“博文多知”,说的难听一点那就是“杂而不纯”。尤其是在江南士林当中,欣赏他的人不在少数,看不起他的同样很多。
尤其是作为江南文坛领袖的钱谦益,对顾炎武的评价并不怎么高,甚至拒绝承认他是“儒生”——关于这一点倒不算是钱谦益的刻意贬低,因为顾炎武其人学的东西太杂了。
除了正统的入学之外,他还学了法家、墨家的思想,以及其他的杂学,说他“杂而不纯”倒也贴切。
但是,恰恰的因为这种“杂而不纯”,反而得到了黄得功的欣赏。当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顾炎武和江南学社经常顶牛——顾炎武本人和江南学社的关系非常非常的不好。
众所周知,江南学社就是李吴山的嘴巴,那些所谓的文人其实就是为李吴山张目,是李吴山的吹鼓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黄得功认为不应该从江南士林中给孩子找老师,所以才推荐了这个顾炎武……
在这个事情,皇帝完全就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竟然这个顾炎武素有大名,又得皇嫂推荐,不妨一试,找个机会试试他的学问也好。哦,对了,还有个事情需要对皇嫂提起……”
“自皇兄崩殂之后,天下服丧而禁娱业,升斗小民之生计受到极大影响,想必先皇在天之灵亦不想如此。我希望这事可以稍事缓解……”
皇帝死了之后,三年之内不许娱乐,这已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了。虽然这个惯例在事实上很难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通常也不会坚持三年那么久,但一年却是必须的。
皇帝刚刚死去不久,你们这些个升斗小民就开始歌舞升平声色犬马起来,还有没有一点点孝心了?心里还有没有一点应有的悲伤?
三年之内,民间不许婚嫁不许办喜事,更不许唱戏听书之类的娱乐活动。虽然这样的禁令几乎不可能真正执行下去,民间总是有各式各样的应对手段,老百姓们也不可能就真的不嫁女儿不娶老婆了,但禁令毕竟是禁令,在第一年还是比较严格,尤其是在京城一带,那就更加的严格了。
受到禁令影响的小民不在少数,其中就有一个叫做何杜青的人。
何杜青,本名合度,伪清英亲王阿济格之长子。
阿济格完蛋之后,合度也被缉捕入狱,却在阴差阳错之中被放了出来。伪清很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