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钉子(2 / 4)
家翁。而且程园毕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实在不适合再千里出使藩国。
“臣举荐的这个人,万岁也是熟知的,便是臣的老搭档,府丞崔耀祖。”
府丞崔耀祖,相当于常务副市长,确实是王宣同的老搭档,而且此人当真就是本朝建立之初的勋臣。当初若不是他在惶惶之中底定了金陵城,当年的太子能不能顺利继承大统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说“能员”这样的评语,对于崔耀祖而言绝对是实至名归。
崔耀祖的办事能力杠杠的,关于这一点,就连最不喜欢他的那些同僚都不否认。
而且崔耀祖和大旗军的关系非常之好……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众所周知,崔耀祖本身就是李吴山李大帅的人,关系能不好吗?
无论从哪方面看,崔耀祖都是作为钦差大臣出使朝鲜的不二人选。
但复隆皇帝不可能同意。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崔耀祖本就是李吴山的人。
李吴山在事实上占领了朝鲜,再派他的人作为钦差大臣和宣慰使,那不是等于把整个朝鲜都交到了李吴山的手中了么?
“崔爱卿确实不错……”复隆皇帝拿捏着姿态,故作思考状稍一沉吟,慢条斯理的说道:“不过呢,这府丞一职亦是紧要,轻易不可动,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臣附议王大人。”
“臣亦附议。”
在一片附议声中,满朝文武全都同意了王宣同的举荐,无一例外全都认为崔耀祖是最好的钦差人选。
如果因此就认为文武百官很器重崔耀祖,那就真是打错特错了。
崔耀祖是什么人?那是李吴山的人呐。
此人做事狠辣,从来不留余地,简直可以用两手血腥来形容,“崔阎王”的名号可不是凭白叫起来的,那是用无数条人命硬生生堆出来的。
屡屡掀起大狱,株连扩散,死在崔耀祖手上的官吏数不胜数,提起“崔阎王”的诨号,真是让大家又恨又怕,却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并不说崔耀祖做事滴水不漏,大家找不到他的把柄,事实上崔耀祖做事的手法非常粗糙,真要是揪他的小辫子他根本就跑不掉。最要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李吴山的人,是李吴山安插在江南的一个钉子。
若是直接把这个钉子拔掉,李吴山必然会做出激烈反应,谁也不愿意去公然招惹李吴山李大帅,更不愿意去触这个霉头,万一打不到狐狸还会惹一身的骚,崔耀祖要是报复起来……肯定又要杀个血流成河。
好在崔耀祖这两年还算是比较本分,至少不似以前那么高调了,大家也就选择性的故意把他“遗忘”调了。
别人可以对崔耀祖视而不见,王宣同不能啊。
王宣同和崔耀祖是一个“单位”的,分别是一个把手和二把手,说好听是“合作多年的搭档”,其实早就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了,简直势如水火冰炭不可同炉,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僵了。
作为二把手的崔耀祖屡屡插手王宣同职责之内的事情,完全就是一副要把王大人彻底架空的姿态,这能忍?
以前有李吴山在江南的时候,就算是忍无可忍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一忍再忍。现在李吴山和大旗军已经到了北方,刚好又有这么一个机会,王宣同当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主动举荐崔耀祖。
从表面上看,这一番举荐是对崔耀祖本人的信任和能力的肯定,为他争取一个钦差大臣的身份,其实就是想把他排挤出去。
满朝文武看崔耀祖不顺眼,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是能把他从江南的政局之中排挤出去,不仅可以落个眼前清净,还能顺势拔掉李吴山安插在江南的一颗大钉子,何乐而不为呢?
王宣同提名崔耀祖为钦差大臣人选,大家都是成了精的老狐狸,顿时就明白了王宣同王大人的心意,一时间,所有人都纷纷“附议”,极力赞同。
除了皇帝本人之外,每一个大臣都认为崔耀祖是事朝鲜宣慰使的不二人选。放着这样的“斑斑大才”不用,简直就是“遗贤”之举嘛!
一众的臣子出于私心,举荐了崔耀祖,这完全出乎复隆皇帝的预料,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别人再怎么“附议”,皇帝都坚决不同意,却又不好直眉白眼的把不同意的原因说出来,只是说“事关重大”“尚需考量”之类的推脱之词……
罢了了朝会之后,复隆皇帝满面怒容的对长平公主说起此事:“举荐崔耀祖出使朝鲜,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朕知道他们是想把崔耀祖排挤出去,朕何尝没有这个心思?但朝鲜是何等大事。文臣误国,看来先皇一点都没有说错……”
听了这话,长平公主却一点都不生气,反而抿嘴儿一笑:“臣子们有些私心这是事实,但若是说他们误国,那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要我说呀,让崔耀祖为钦差出使朝鲜,未必就不可行。”
“那岂不是等于把朝鲜拱手相让了?几百年来,朝鲜为我大明藩属之国,而不是李吴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