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绝望之途(1 / 4)
在战争状态下主动脱离城市的保护,选择朝南撤退,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度仓促的决定。
匆忙之中,到底有多少人撤出了锦州,又有多少人没有来得及撤出,早就无法统计也没有必要统计了。
面对凶猛的大旗军,锦州不可能守得住,到时候必然是玉石俱焚的毁灭结局,唯一可以逃避终极毁灭之灾的方法只有一个:向南撤退,朝着山海关方向撤退,去找阿布卡,那是唯一的救星。
傍晚时候,太后和皇帝以及一些宗室人等最先离开了锦州,随行的还有众多的旗人。开始的时候,还有些组织度,还可以做到虽然仓促却不慌乱。随着紧急南撤的命令,越来越多的旗人加入了这个队伍,局面变得越来越混乱。
因为担心大旗军的西路军会随时攻破城池从背后杀过来,慌乱的情绪迅速蔓延,到了后半夜的时候,局面彻底失控。
仓皇撤离的人群拉成了一条长达几十里的曲线,互相争抢着,仿佛洪水漫灌之下的蚁群不顾一切的朝着西南方向撤退……其实,撤退二字根本无法形容当时的场面,因为人数太多,事先有没有做任何准备和动员,仅仅只是一道命令,在缺少必要组织和动员的情况下,无论发生多大规模的混乱都不足为奇了。
谁也不晓得到底撤出来多少人,只是象受惊的鸭子一样疯狂朝着西南方向逃离。
军队?
军队已经没有了,唯一的一点军队全都留在锦州为朝廷和旗人们断后,以免大旗军沿途追杀。听后面赶上来的人说,锦州城已经被攻破,大清国最后的勇士们正是进行舍生忘死的战斗,为了给这些撤退的人群争取时间,他们正在利用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和大旗军展开惨烈而又血腥的巷战,不让他们追上来。
从巷战开始的那一刻,锦州的陷落就已经注定,所谓的巷战除了可以证明他们的决心和勇气之外,根本就不可能在事实上做出任何改变,更不可能改变大局。
作为大清国最后的忠勇之士,他们的下场已经不言自明:全军覆没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对于这些紧急逃离了锦州的皇室成员和普通其他旗人而言,离开了锦州并不意味着远离了灾祸,而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
沿途的汉人们不断的对他们发动攻击,这些被欺压了太久的人们终于盼来了黎明,当旗人们亡命奔逃的时候,立刻就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攻击。
瓜尔佳是大姓,族中基本都是在旗的,老赫颜已经快六十岁了,早年曾经追随老汗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在二征蒙古的过程中受了点伤,却由此因祸得福,进入了内府(内务府的前身)。虽然仅仅只是一个正八品的司库大使,但却油水十足,就算不用刻意的捞钱,刚是各方面的“孝敬钱”就多的花不完,着实享了几年清福。尤其是甲申年大清定鼎之后,更是水涨船高,虽然官职始终没有升上去,却落下了不少实惠。买房子置田产,家里的几个子女虽然官职同样不高,却全都是肥的流油的实缺,日子过的相当惬意。
奈何好景不长,没过几年这大清国就熄火塌架了。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层旗人而言,大清国亡了也就亡了吧,那是没奈何的事情,反正老赫颜一家也捞够了油水,带着金银细软回到了关外,几辈子都吃不完呢。
花无百日红,世事无常,就算是撤到了关外,也没有如同老赫颜想的那么安稳,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大旗军的打过来了,局面顿时急转直下。
老赫颜一家原来有二十三口人,现在却只剩了一个零头:三个人。
差不多有一小半的家族成员被大贝勒代善带走了,剩下的男丁又被鳌拜抽调去打仗了,至今生死未卜,眼下只剩下年近花甲的老赫颜带着一个孙子一个孙女。
因为撤离锦州的命令太过于仓促,根本就来不及做出仔细的准备,就随着纷乱的人群跑了出来。为了防止年纪幼小的孩子走散了,老赫颜专门找了条绳子,把孙子和孙女栓在自己的腰上。
听说是要去山海关那边,去找一个叫杨疯子的人。
杨疯子的名号早已传遍天下,尤其是旗人的心目当中,简直就是现世的神灵,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可以带来光明和温暖的阿布卡。据说,这位降临凡间的阿布卡已经拯救了一两万旗人,并且山海关那边的守军已向他投降了,并没有遭到想象之中的屠杀。
很多人都相信,只要到了山海关,只要见到了阿布卡,就可以从灭顶之灾中解脱出来。
老赫颜并不怎么相信这样的传说,但他却不得不信,而且比人一个人都更加坚定的相信这一点。
哪怕仅仅只是为了这个孙子和孙女,他也必须信。
除了相信可以得到阿布卡的宽恕和救赎之外,其他全都是彻彻底底的绝望,这已是最后的希望了。
“阿祖,我走不动了。”孙女九岁,孙子七岁,正是调皮捣蛋却又稍微懂些事理的年纪,虽然这两个孩子并不是很清楚现在的时局到底有多么险恶,也不知道即将降临的灾难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却本能的感觉到惶恐和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