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狗屎运(2 / 3)
辽”的事情,抢在李吴山之前对辽东下手,彻底扫平盘踞在辽东的清廷残余,这于李吴山的整体战略严重不符。
张大娃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见识,毕竟也应该知道“大局为重”的道理,你私自出兵要去征伐辽东,这算怎么回事?
不管张大娃再怎么膨胀,也不敢和李吴山抢夺“平定两辽”“剿灭清廷”的功劳,他这么做还真的有点道理。
在李吴山的心目当中,辽东是辽东,山东是山东,二者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都打不着,一丁点儿的关系都扯不上。
其实,这只不过是李吴山的固有思维,在当时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辽东和山东确实就是一回事,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偏差,就是因为当时大明朝的行政制度。
在大明朝的行省划分之中,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一直到沈阳、铁岭甚至更北边的昌图,包括西边的宁远、锦州、关宁等地,整个辽东都司都属于山东的行政管辖范围。
按照这个行政划分,山东半岛、渤海、胶东,包含山海关以北到四平(使用这个地名单纯是为了行文之方便和便于读者理解)以南,都属于山东。
如果按照这个行政划分的话,从山东到朝鲜半岛的这个范围之内,其中还渤海湾和辽东湾,已经被张大娃视为自家的“自留地”了。
既然李吴山李老爷把山东给了我,那我就有责任干掉这片区域之内的所有敌人。
在张大娃的心目当中,山海关以外的整个东北地区,除了四平以北和朝鲜半岛之外,都应该是他的。
这可不是一时突发奇想心血来潮,而是早就有了这样的打算。这一年多来,张大娃没有参与任何战争,但他却一刻都没有闲着,而是厉兵秣马准备发动“征辽行动”。
如果按照当时的行政划分,张大娃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但他心目当中的那个“大山东”版图是两个部分,分别是山东本部和辽东部,中间还隔着一个渤海湾呢,若是走陆路的话,则隔着一个京师。
张大娃当然不敢带着兵“借道京师”,为了收复自己另外那一半的“版图”,他只能走海路,跨越渤海海峡在旅顺口一带登陆。
在这之前,张大娃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但却并没有引起李吴山太大的注意,以为他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打配合而已,想不到这小子竟然已经膨胀到了这个地步,利用一年的时间征调船只,做好了跨海作战的准备。其先遣部已经从登州扬帆起航,登陆了鹅头岛,距离旅顺口只有三十多里了……
张大娃在书信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已调集了近两万人马,准备了四百多艘战船,完全可以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辽东,他一定会在过年的时候把鳌拜的人头以及清廷的皇帝和太后全都带回来,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李吴山李老爷。
这样的行为,除了说明张大娃的极度膨胀之外,就只能说是无知者无畏了。
在山东的大旗军确确实实有一万多人马,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附军,真正的主力只有张大娃率领的三个天干营和两个地支营。张大娃的近两万人马,肯定是融合了太多当地杂七杂八的地方武装,战斗力绝对值得怀疑。
更为严重的是,张大娃根本就不明白跨海远征的难处和危险性。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认为只要坐船过去就可以打仗,而且一定会打胜仗。
跨海作战和陆地作战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不仅仅只是把骑马换成坐船那么简单。虽然张大娃已经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准备,但却远远不够。
造船是一件大事,不是三天两后晌就可以完成的。张大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四百多艘“战船”,不用想也可以知道所谓的“战船”必然就是临时征调的渔船!
近海渔船和大行战船是一回事吗?
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后果不堪设想,也只有张大娃这么膨胀的家伙,才会做出如此“无知者”的无畏之举。
“张大娃这小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怎能如此胡闹?”李吴山很生气:“马上下令,让他停止行动,没有我的命令,不许他下海。这小子擅自行动,不重重的惩罚看来是不行了……”
“老爷,老爷,大娃子不懂事,打也打得骂也骂得,那是帮他长本事呢。”作为乡野妇人,张寡妇当然不知道这里边的事情到底有多么严重,只是单纯看到李老爷读了大娃子的书信之后就勃然大怒,本能的以为是大娃子说错了什么话惹了李老爷的不痛快,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儿:“回头我让大娃子来给老爷请罪,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怎么骂就怎么骂,免得他总是惹了老爷的不高兴……”
张寡妇虽然已经是“山东王”之母,但她的本质已经是个没有见识的乡下妇人,丝毫也没有认识到这事的严重性。
这种事儿,是狠狠的骂一顿再打几棍子就能解决的么?
在送往登州的书信当中,李吴山毫不客气的把张大娃骂了个狗血淋头,并且让他马上停止所有行动。
足足过了十四天,张大娃的回信才送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