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找个媳妇(2 / 3)
方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先是大顺又是大清,现在大明光复,以前的社会关系已经被基本打算,正可以大破大立,推行新政的阻力无疑会小很多。
更主要的是,北方是李吴山的实际控制范围,说难听一点就是他的地盘。李吴山李大帅的威望极高,各地的新晋官僚不是大旗军的人就是和大旗军很亲近的那一批人,李吴山的命令可以更好的执行下去。
之所以想要在北方先推行新政,除了以上这些好处之外,还有一个不方便说的原因:万一新政失败,黑锅就由他李吴山背负起来,而不会引发官僚地主阶层和朝廷之间的对抗。
“此为富国强兵之根本,臣愿为陛下做这颗探路的石子!”
推行新政的大反向基本已经定下来了,至于细节问题还需进一步商榷、筹划,李吴山正准备说一些军务上的事情,复隆皇帝就又把话题引向了别处:
“李侍讲啊,”没有使用忠勇公这个称呼,而是沿用了当年的旧称,复隆皇帝的心情似乎很不错:“你我君臣之间,已很久没有这么推心置腹的交谈过了,今日且不说那些恼人的国家大事……”
说到这里,复隆皇帝回头对贴身的太监说了一句:“朕有些饿了,想必李侍讲亦有同感,传膳吧,朕要与李侍讲边吃边聊……”
皇帝竟然“留饭”了。
因为不是正餐,仅仅只是宵夜性质的“加餐”,所以显得有些简单。
六道菜式当中,竟然有一半是汤汤水水的东西,只有一碟子糯米饼算是“硬货”。
君臣二人分成两桌,复隆皇帝用糯米饼卷了些煨肉羹,一边吃一边说道:“朕有儿子了,李侍讲是知道的吧?”
“朕这个儿子,还未取名,却先得了个小名,叫做长生……”
古代人的名字,尤其是正式的名号,都是有传承的。比如说信王系(崇祯系)的子嗣,到了复隆皇帝这一辈,都有一个“慈”字,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就是“慈”子辈,其实应该算是“心”字辈。他们的下一代,则应该是“土”字辈了,名字当真一定要有个土字,或者是带有土的偏旁部首。
虽然还没有取出正式的名号,却先得了个“长生”的小名儿,也是有出处的。
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头“神鹿”跑了出来,而鹿是祥瑞之兆,代表着多福多寿的美好寓意。又有“仙鹿授长生”的说法,所以才取了这么一个小名儿。
“这孩子出生的时候,有鹿相引,鹿者路也,寓意顺畅通达,上下人等都说是吉祥之兆。”说起这个儿子的时候,复隆皇帝就忍不住的眉开眼笑,根本就不象是个天子,反而更像是一个最普通的父亲:“这些日子里,总是有人谈论册立太子的事。要我……要朕说呀,这也未免太早了些,再过十年二十年的也不算晚嘛……”
“最可笑的是,连黄得功都上折子了,建议朕考虑一下太子人选……”
复隆皇帝就这么一个儿子,根本就不存在“人选”的问题。黄得功本是外臣,之所以如此亟不可待的在这个事情是上首先表态,其实就是希望复隆皇帝能够尽早的册立太子。
虽然现在不大可能真的册立太子,那肯定是以后的事情,但册立的越早,就对黄得功越有利。
毕竟他是翁皇后的娘家人,是最大的外戚,太子就是他将来最大的指望。
就算复隆皇帝以后还会有其他的子嗣,但这是长子啊,立的越早就越能体现出年龄优势。
除了长子之外,这个孩子还是皇后亲生的,正经的嫡长子身份,只要没有什么意外,册立他为太子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下。
那么多的臣子,在这个明显不恰当的时候提出册立太子,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就是不可能的事,怎么也得等到十几年之后才会真正册立成为太子。现在就这急急吼吼的建议皇帝立太子,与其说是“为国筹谋”,还不如说是在为自己打算。
这个孩子机会有七成以上的可能会成为大明朝的储君,复隆皇帝百年之后就会顺理成章的做皇帝,当初最早那一批提议册立太子的人,必然就会成为“功臣”。
只需要说句话就能当功臣,这么大的便宜当然有无数人趋之若鹜,更何况还有黄得功这样的地方实力派“姑舅公”的鼎力支持!
“李侍讲如何看到这册立太子之事?”
李吴山是真的不想掺和这个事儿,很委婉的说道:“这是万岁的家事,臣不好随意置喙。”
“随便说说即可,李侍讲不必在意。”
“那臣就随便一说,万岁随便一听好了。”李吴山放下碗筷说道:“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小殿下都占住了,并非不能立。只是现在为时尚早,也不忙于一时,再过十几二十年也不为迟……”
“朕也是这么个意思。”复隆皇帝摆了摆手,示意宫人把碗筷杯盏等物撤下去,笑呵呵的说道:“李侍讲的年纪可不小了啊,至今尚无家室,这是何故啊?”
我这个做皇帝的虽然比你年轻的多,却连孩子都有了,你李吴山已经三十多岁了,为什么还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