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明末大权臣 > 第四百二十九章 根本大计

第四百二十九章 根本大计(2 / 3)

头。如今北伐成功,复隆皇帝可以冠冕堂皇的对老百姓说这是天命所归,但其中至少有八成的功劳是属于李吴山的,难道皇帝不清楚吗?

“臣之所以想要裁减兵员,一来是因为如今天下初安,已用不到这么许多的军伍之兵,徒然弥兵耗饷已没有必要。再者……再者也是因为臣听到了一些传言,不得不自证清白……”

“李吴山手握重兵”“早有割据之心”“朝廷不得不防”这一类的说法不是没有,李吴山又不是瞎子聋子,怎么会听不到呢?

凯旋之后我就主动裁军了,应该可以证明我的清白了吧?

就算是皇帝本人,未尝就没有这样的想法,要不然他又何必把李吴山召回来呢?

但是现在,皇帝绝对不会承认这一点,而是面带微笑的说道:“纵是如周公者,尚且有恐惧流言之时。就算是有些人乱嚼舌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忠勇公也不必在意。朕明白你的心思,朕还想着要和你同始终呢,朕还想着与忠勇公成为君臣的千古表率呢。”

“对了,功高楼已经修建完成,这镇国将帅自然是你忠勇公为首……”

功高楼分为两个部分,武人当中的第一功勋当然是李吴山,而“佐国宰辅”的文臣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则是早已退休了的程园毕。

“忠勇公还记得当年之事么?”

李吴山正准备说点什么,忽然听到这么一句没头脑的话。

“当年的忠勇公还是武侍讲,在钟粹宫中曾对朕谈起天下田亩之事。”复隆皇帝没有看李吴山,而是微微的昂着头,似乎是在回忆着什么:“当年朕尚年幼,有些事情还不是很明白,也没有看透,只是隐隐约约记得李侍讲曾经说过,我大明富有四海,这天下的田亩所产本应是够天下子民衣食所需,还会有盈余才对。却不知为何要弄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不造反就活不下去了……”

“这几年来,朕时常夜不成寐,总是在想这个问题。尤其是到了江南之后,曾仔细查阅过黄库……”

所谓的黄库,就是大明朝的“数据库”,兴建于洪武年间,位于玄武湖畔,里边储存着大明朝的各项数据和详细资料。

“我大明盖有丁数五千七百万,生民数应有一万四千万,就算是再加上番籍和奴籍,一万六千万人口已经算是多的了……”

大明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只包括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壮数量。虽然缺乏一个总的人口数字,却能够用丁壮数字得出一个大致的总人口数,约莫也就是一亿四千万。按照传统,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不是统计范围之内,也就是朝廷说的藩籍,另外还有部分卖身为奴者同样不统计,这就是奴籍。但这些不在统计范围之内的人口终究是少数,直接加两千万上去已经很宽裕了。

这个大致的数字,是崇祯三年统计出来的,在这二十年的时光当中,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其他的天灾**,人口数量会减少很多,绝对到不了这个数字。

虽然人口会减少,但土地却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减少,因为南方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对于土地的开垦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也就是说,田亩数应该是持续增加的才对。

“我朝共有税田二十二万万亩,其中一等田八万四千万亩……”

所谓的税田其实就是私田,不包括宗室和勋臣以及功名者不纳税的那部分田产。

李吴山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位大明天子竟然会做如此细致的统计工作,这太出乎预料了。

“北方的上等田产谷三石七斗,折米三百四十斤。下等田产谷三石一斗,折米二百八十七斤,稷粟之类不计……”

复隆皇帝算了一笔细账,把南方和北方的粮食产量计算的清清楚楚,而且只是计算的主粮,至于说黑豆、荞麦和其他的杂粮根本就没有计算在内。

北方本已可以做到两年三熟,干脆按照一年一熟计算,而南方则统一按照一年两熟计算,这已是一个非常保守的计算数字了。

得出的答案就是:大明朝田地之中出产的粮食,平均分摊下来,每个人应该有七百多斤甚至八百斤的的主粮保有量。

一个正常人男子的一年的粮食消耗量几乎是固定的,四百五十斤主粮应该是足够的,再加上菜、蔬、瓜、果,以及许许多多的杂粮作为补充,这个数字肯定可以维持一个正常人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会有两三百斤的结余。

一个人就有两三百斤的粮食剩余,一个普通的四口之间每年就应该剩下一千斤左右的粮食。

虽然还要纳税,但大明朝的田亩税其实一点都不重:这算下来,每亩只有九斤多一点儿,一个四口小康之间的纳税总量也就是二百来斤而已。

要照这样计算的话,从崇祯三年到现在,二十年的时光当中,朝廷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新建、扩建仓库。因为大明朝的开支没有那么大,而老百姓缴纳的赋税又太多了,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结余,不修建仓库根本就容纳不下。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整个崇祯朝,朝廷已经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