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清醒的痛苦(2 / 3)
了这个数字,但也不会相差太远。光是李吴山亲自率领的西路军就有四万上下,这就意味着仅仅是在西路,就必须拿出四十万精锐的八旗战兵才能堆死他。
“四十万?不,用不了那么多,李吴山的火器兵虽然厉害,应该不会很多,我估计也就是五七千人而已,绝对不会超过一万……”
火器兵才是西路的核心战斗力,其他的那些数量庞大的军队反是等而下之了。
就算只有一万火器兵,也是绝对无法抵挡的,按照萨哈林的说法,就得拿出十万精锐的八旗战兵才能打个平手。
十万八旗战兵?对于大清国而言根本就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八旗总共才有多少人口?就算是在巅峰时期,把所有的丁壮都抽调一空,充其量也就是五六万人马而已,真正的精锐战兵不过一半上下。
现如今的大清国内忧外患,精锐的八旗战兵几乎都已经打光了,最大的一股还是豪格的手中,真正的八旗战兵也不过是六千多人而已!而且那还是朝廷的敌人而不是帮手。
至于说阿济格那边,能剩下四千就很不错了,更多的则是战斗力低下的左部人马。
朝廷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鳌拜那一部分了,仅仅只有三千多八旗战兵,再就是乱七八糟的新附军了。
十万精锐的八旗战兵,那是永远都不可能出现的天文数字。
这就意味着,用精锐战兵的血肉之躯硬扛李吴山的火力,是一个不可能做到的事儿。
“第二个办法,就是编练同样的火器新军……”
用火力对抗火力,而不是象以前那样使用冷兵器军队去送死。单纯从这个思路来看,萨哈林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却非常的不现实。
全新形式的军队不是说有就能有的,需要准备器械抽调人手,重新组织建制,然后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三五年的时间能够出具规模已经算是神速了。
但是,现在的局势,大清国能不能支撑三五个月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哪里还能等三五年那么久?
“你明白了吗?阿玛!”在整个大清国,只有萨哈林一个人能够清醒的认识都军事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不是相差多少的问题,而是最本质的区别,狮虎和兔子之间的那种区别:“打是打不过的,无论怎么打都打不过,就算是把大清国都打光了,也毫无意义……”
经过萨哈林的仔细计算和认真分析,他认为,只有李吴山手中拥有一万上下的火器新军再配合他的大旗军,就可以把巅峰时期的大清国打崩,对此他毫不怀疑。
现如今的大清国就好像是一座四面漏风的破房子,只要李吴山过来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下,根本就不存在军事对抗的可能。
连萨哈林都看的这么清楚了,他李吴山会不明白吗?
明明能够轻而易举的干翻对手,为什么还要和议?明明可以在战场上直接拿到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浪费唇舌去谈判?
“如果我是李吴山,一定会直接打过来,绝不接受和议,绝不接受!”萨哈林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局势的关键之处:“不要再指望和议了,行不通的,那只会浪费时间!”
作为唯一一个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深刻认知能力的人,萨哈林的内心其实非常痛苦非常矛盾。作为少壮派,他真的很想为大清国去争取一点什么,但却无力回天,这种痛苦折磨着他,让他精神恍惚,让他越来越颓废,真的就快要疯了。
打是肯定打不过了,和议又不可能实现,那还能怎么做?
“降吧,降了吧。”虽然真的很不愿意说出这个“降”字,但这却是唯一能走通的道路,时至今日,萨哈林只能无奈的承认这个结果了:“只有投降,才能讨个活路,而且一定要尽快投降,若是等到李吴山真的兵临城下,只怕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了……”
代善知道大旗军的厉害,也知道现在的大清国根本就打不过李吴山,所以才会主动提出和议。但他却没有萨哈林这么悲观:
“就算是打不过,就算是和议不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多咱们不要这京城了,再退到关外去……”
反正这花花江山也是侥幸得来的,既然守不住就不守了呗。退到山海关以外,回到甲申年前的那种局势,就只当是百忙一场而已。
这是绝大多数清廷人员是普遍想法。
听到这句话,萨哈林早已面如死灰,他真的绝望了:“不能退啊不能退,阿玛,真的不能退啊。要是退到了关外,就真的全完了,全完了……”
此时此刻只有萨哈林一个人看到了退守关外的可怕之处,这根本就不是自保之道,而是在自取灭亡。
真到了那个时候,完蛋的将不仅仅只是一个大清国,而是整个族群!
虽然他有着最清醒的认识,但是在这样大战略面前,他根本无力改变什么,甚至连代善本人都改变不了什么……
清醒不仅让他更加痛苦,也让他更加绝望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就是对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