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校园生活(3 / 3)
个不错的出路,就算是混个一官半职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朝廷早就有了组建新式禁卫军的打算,一直都想仿照吴山军校的模式打造出一支只属于皇帝本人的无敌铁军。短时间之内陈茂明显已不适合再上战场了,只要他肯退役为朝廷效力,可就不是“一官半职”那么简单了。
就凭陈茂这样的新式人才,就算不是出于“千金市马骨”的想法,也肯定会大力招揽,高封厚赏肯定少不了……
这个时候的陈茂并不晓得小兵朱季兴的真实身份,也从来都没有退役的打算,根本就没有多想什么就直接回信了:
“汝信已阅,吾已返校任教职,勿念,袍泽之情铭记在心。”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表达了战友情谊之后,马上话风一转单刀直入的说起了最重要的事情:“使命为竞,不做他想,吾与汝共勉之,共励之!”
你的来信我已经收到了,我现在返回军校走了教官,你和战友们挂念着我,我也始终没有忘记我之间的战友情谊。但是你说的那些事情,虽然我知道你是一片好意。但却只能心领。因为我们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所以不考虑任何人个问题。这句话不仅适合我,同时也适合你,希望你把全部的心思都用与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牵挂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人。
使命是什么?
这个问题无需回答,以为陈茂和朱季兴的心里都万分清楚。
在使命完成之前,不要考虑个人荣辱得失,至于说个人前程,那就更加的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
写好了给朱季兴的回信之后,早已筋疲力竭的陈茂并没有睡下,而是翻开由李吴山亲自撰写的《民族论》,逐字逐句的进行批注……
出自李吴山之手的《民族论》,总共有十一篇,作为军校的基础启蒙课本来使用确实最合适不过了。但李吴山写的太过于空泛,完全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对于文化水平极低的学生们而言,显得过于深奥。
完全是出于便于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缘故,陈茂开始逐字逐句的进行批注,大量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作为注解和佐证,把李吴山提出的种种概念变得更加深入浅出,也更容易听懂……
不论是《民族论》的原作者李吴山,还是正在批注的陈茂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不久的将来,陈茂把李吴山的《民族论》完善、升华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而陈茂本人则因此成为仅次于李吴山本人的二号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