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极度混乱(2 / 3)
县,平湖一线只不过是分战场,不可能有太多的敌军。
大军团作战,不是捉迷藏,不可能做到彻底的掩饰和隐藏,更不可能把一两万人马凭空出现在某地。
难道说对手把所有的兵力全都压在左翼上了?
这就更加的没有可能了,因为李国英已经和大红狼在正面战场上打了好几天!
最先败退下来的溃兵说,他们遭遇的是小股敌军,也就是一两千人的样子……
这一次,李国英已经对自己的军情系统完全绝望了:这他娘的不是睁眼说瞎话吗,一两千人就能瞬间击败四千人?难道说对手全都是三头六臂的天兵天将?
不可能,绝对没有这种可能。
唯一的解释就是:对手在左翼方向上埋伏了大量人马,突然杀出来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不论如何,左翼的溃败都是不争的事实,战斗经验丰富的李国英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的把最后一千多预备队全都投入左翼,希望可以稳住局面。
奈何事与愿违,这压箱底的一千多预备队败的更快,还没有看到对手是什么样子,就直接败下来了。
这第二波支援,根本就没有达到左翼战场,就和己方的溃兵迎面相遇了。
兵败如山倒可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而是对事实的真实陈述。败兵如同潮水一般,好像是一群被猎狗追赶的鸭子,根本就收拾不起来了。
四千多人当不能稍微阻挡对手,这一千多援兵还能掀起多大的浪头?干脆直接撤了回来,免得被己方的败兵冲散,到时候局面就会更加糟糕。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李国英是一头猪,也知道败局已定了。
收拾败兵重整战线?只有没有上过战场的雏儿才会有这么天真的想法。
几千败兵呼啦啦的败退下来,光是那股惯性就势不可挡,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就算是武侯再世军神重生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为了避免败兵冲散自己的阵线,李国英做出了一个虽然说不上精明但却绝对中规中矩的选择:带着自己的本部中军飞速撤退。
撤退和溃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这种情形之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先行脱离接触,撤退到安全距离之外再行收拾人马重整旗鼓,以图再战……
如果在正面对敌的大红狼能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死死咬住李国英的尾巴,不给他从容撤退的机会,必然会是一场辉煌大胜。可惜的是,大红狼的战斗经验和李国英一样丰富。
打了好几天,都是难分难解的局面,当面的对手李国英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败相,忽然就莫名其妙的全军撤退了。大家都是千年的老狐狸,居然还玩弄这样的鬼花招,大红狼要是上当那才真的活见鬼了呢。
大红狼本能的认为李国英是在玩弄“诈败”的花招,才没有在第一时间下达衔尾追击的命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给了李国英宝贵的喘息之机。
虽然早就知道李大帅会攻击敌人的侧翼,但大红狼也算是大旗军的一员,知道大旗军的战斗力。就算是李大帅再怎么勇猛,毕竟兵力摆在那里,仅有一个不算大旗军嫡系的“己”字营和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直属队,能够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就已经足够,完全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击败对手。
在同一件时间上,敌我双方都出现了重大误判:李国英过分低估了对手的战斗力,而大红狼则认为是李国英在耍花招,绝不肯上当。
但是,没过多久,大红狼就觉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了:李国英撤的太匆忙了,直接就甩下了单薄的右翼,慌慌张张的调头就跑,这不等于是把犹豫白白送给大红狼了吗?
完全是出于谨慎的考虑,大红狼还是没有敢于贸然进攻,而是派人去找李吴山核对确认。
“报将军,敌之侧翼已被李大帅击败,正仓皇撤退。大帅正率人马沿途追赶……”
怪不得李国英跑的如此匆忙,原来是侧翼已经被李大帅打崩了。
李大帅不愧是李大帅,果然是人的命树的影,大明战神的盛名之下果然无虚,仅仅只带着一个“己”字营就“闪崩”了李国英。
“报将军,己字营还在原地未动!”
“己”字营还在原地?听了这话,大红狼登时就懵了。
如果“己”字营按兵不动的话,那对手的侧翼是被谁打崩的?
李吴山李大帅再怎么厉害,也不能象传说中的赵云赵子龙那样单枪匹马直闯军阵吧?那种事情只会出现在戏文里头,两军交战的战场上永远都不可能出现。
“己”字营根本就没有参与战斗,而是作为预备队继续等待李吴山的命令,现在还停留在原地。
那么,现在正在追击李国英的是谁呢?
“李大帅正率火器营与敌激战。”
火器营?大旗军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建制,哪里来的什么火器营?
“就是那些学生,大帅率领学生们穷追李国英部,已前突二十余里了……”
听了这句话,大红狼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