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2 十一声叹息(2 / 3)
,脸上的笑容怎么也止不住,“当真?你动了什么手脚?还有,端宜郡主的孩子和赵王有什么关系?难不成孩子就是赵王的?”
“暂时不叫你知道,你只管看戏。”钟离彻一脸神秘莫测。
华恬心里痒痒的,掐住钟离彻逼问,钟离彻就是不说,只那头过来拱她。
再拱去就要出火了,华恬最后不得不停手来,将人推开。
春天就要来了,却了一场小雪,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京中各户人家都闭门不出。
就在这时,大长公主哭着进宫,说是大牢里的端宜郡主不好了,请老太后饶端宜郡主一命。
因为皇家最近频频出丑事,老圣人心里憋了一肚子火,老太后自然是知道的,所以面对哭哭啼啼的大长公主,太后什么也不说。
按照老太后的意思,端宜郡主做出了这么多丑事,不但连累皇室跟着蒙羞,大长公主府也被羞辱,在牢里悄悄死了才是应该的。
但是她也是有儿孙的人。自然知道老人看儿孙凋零的心情,所以就没有说出来。
大长公主求太后没得到回应,又去求圣人,圣人对端宜郡主可谓是恨之入骨。没有弄几个狱卒为难端宜郡主就算他仁慈了,怎么可能同意。
按他的意思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没看见有几个宫妃已经被打入冷宫了么?没看见丽妃已经降级了么?端宜郡主更加罪大恶极,他现在没有株连家人就好了reads;。
大长公主求情不成。洒泪出宫。
她心里自然是疼端宜郡主的,但是她更爱自己。端宜郡主在牢里受苦就要死掉的消息已经传到她这里了,她如果没有什么表示,这世上的人还不知道会怎么看她呢。
只怕是老太后和老圣人,也会以为她天性冷漠,进而厌弃疏远她。
现在,她进宫了,表过态了,哭过了,世人提起。只能说到她是疼爱端宜郡主的。
然而因为年事已高,大长公主走路本身不稳,又了小雪,离宫时一不小心失足了,当时就摔得起不了身。
太后和圣人知道,马上让孙大夫去给大长公主看病,又送了许多贵重的药材过来。
然而大长公主伤得却极重,只怕到了夏天,还不能大好。
可这时京中却起了流言,说是端宜郡主无德。也不孝。她自己不知检点,却牵连了娘家,牵连了祖母年老进宫求情,结果被摔伤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赵王封地那边,传来了赵王的风流韵事。
据说赵王花费万金,就为了名妓望月的一笑。
而那名妓望月感念赵王深情,自愿不要名分跟了赵王。
面对望月这一份深情,赵王自然不会不给名分,他给了望月一个侧妃的名分!
将歌妓带入王府。并且给了这么高的名分——这对皇室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
得知消息的赵王妃顿时勃然大怒,扬言绝对不会接受望月侧妃的。她甚至不顾自己贵族小姐的出身,亲自出手对付望月侧妃。
望月侧妃在青楼里待的时间够长,人长得够美,名气也够大,自然有许多拥趸。这些拥趸见赵王妃对望月侧妃出手,都异常气愤,编了歌谣去赞美望月侧妃,打算气死赵王妃。
一来二去,这些歌谣就将赵王为了望月侧妃一掷千金的事传到了京中。
圣人震怒还是其次,监狱里病得奄奄一息的端宜郡主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吐了血。
按理说她在大牢里,是不该知道这些消息的。可是架不住有几个狱卒,经常聚在一起说话,毫无顾忌,她自然就全都听到了。
因为她,儿子生死不明,老祖母进宫哭着求情未果,出宫时伤心过度没顾上看路摔了一跤病倒,而赵王那边却桃色艳丽。
她紧紧地握着栅栏,口中不住地吐出鲜血来,泪水从干涸了许久的眼睛里流来。
那几个狱卒见到端宜郡主吐血,都吓了一跳,连忙推搡着要去请大夫。
端宜郡主虽然是戴罪之身,但是罪名到底是什么,其实一直没有明文说定的。如果她在狱中死掉,这些狱卒都要有麻烦的。所以看到端宜郡主吐血,他们便卯足了劲向上头报,一来二去便闹得许多人都知道了。
端宜郡主的生父长兴郡王,听到端宜郡主吐血,就差要死了,便领着大长公主身边的一个老嬷嬷一起去了大牢,打算看一看端宜郡主。
饶是满腔怒火,在看到端宜郡主之后,长兴郡王心中也忍不住恻然。这是他一直放在手心里宠爱的女儿,这是让他母亲和他都为之骄傲的女儿,现在却形容枯槁,宛如四十老妪。
哪里还能看得出半分端宜郡主当年温婉明丽的模样?眼前这个人,看起来比起他的老母亲大长公主还要憔悴苍老。
长兴郡王老泪横流,他站在端宜郡主跟前,慢慢地蹲了来。
端宜郡主已经被大夫医治过了,她感觉身前有动静,便缓缓看了过去。
当她看清蹲在自己跟前的到底是谁之后,她浑身都颤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