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章 争论不休(二合一)(2 / 3)
着没事干,非得去找人打架啊
还要跑这么远
“臣附议”兵部尚书立即也说道,他也觉得很奇怪,你说人家鬼子国内战,关高丽棒子毛事,这么紧张干嘛。
高丽棒子一向狡诈,诡计多端,天知道人家是不是想的是让大清和鬼子国两败俱伤呢。
或者人家根本就是和鬼子国商量好的,引诱大清出兵,你想啊,人家鬼子国完全可以和高丽棒子国勾结啊。
毕竟。所谓有大清的人在鬼子国哪儿称王称霸,咱谁也不知道,那是听人家高丽棒子的人说的。
咱大清出兵了。到时候人家把咱们的水师歼灭,那么,海运上的安危谁来保护,指不定,人家看见咱大清赚海运眼红了呢。
兵部尚书的脑袋绝对也是那种转得快的,立即把他的想法这么一说。
老实说,大家一开始是真没把思路往这方面引。可现在,人家尚书这么一提,另外五位尚书也好。包括铁帽子也好,都觉得,这简直是太有可能了
特别是几个铁帽子,人家可是在海运上赚得挺多的是。特别是头两年。
海运上的纯利润。基本是他们别的营生的两三倍。
虽然这一两年来说利润是下滑了,可还是很可观,至少也是能和那些营生持平的。
要知道,很多营生,全部是他们入关后,经营了好多年才能积攒下的,不仅投入的人多,财力也多。
海运则不一样了。你说这么大块肥肉,人家棒子国和鬼子国会不知道
会不眼红
会不心生妒忌
会不想来抢一块大肥肉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兵部尚书这么一说。所有的铁帽子,另外五部尚书全部都开口附议了。
几大铁帽子亲王开始诉说起他们的门人和高丽棒子做生意吃的亏,至于礼部尚书也说起前些年,他们在招待棒子国的使者,鬼子国的使者碰到的一些奇芭事。
几个铁帽子亲王见四爷不说话,又纷纷说道,这几年他们生活不易啊
什么海运的前期投入十分巨大,由于弘昼去了西北打仗,他们当初的投资还没回来,星德和永琸联手,压根没有弘昼在的时候赚得多啊
西北打的时候呢,他们又捐银又捐物资的弘昼逼迫的,亏损更加不用说了。
你说自从你上位之后,什么世子也不让咱们封,咱们呢,也没来和政府计较,毕竟咱也知道政府有困难,不给政府添麻烦不是
可现在,真没必要去掺和别国家的事啊,你想啊,咱大清在东北不是有驻军嘛,实力还挺雄厚的,人家高丽棒子国,怕个球啊
至于兵部尚书也说了,倘若鬼子国真去攻打棒子国了,咱也完全可以以逸待劳啊,何必长途跋涉去鬼子国哪儿呢
礼部尚书也说了,这主动攻击人家,不是咱天朝上国应该干的事,咱可是特别爱好和平的礼仪之邦。
户部尚书立即也说了,真要打,户部也会努力凑银子的,就是希望接下去的三年,咱大清不要有什么天灾的,比方说,黄河不要决堤,江南不要有水灾,夏天,台风不要来袭击两广,福建,江浙一带,别的地儿不要有旱灾,蝗虫诸如此类的。
应该说,别的尚书说的话,四爷真不看在眼里,也不当回事儿,而户部尚书算是四爷的嫡系之中的嫡系了,人家是四爷一手带出来的。
人家说的,那就是在点子上了。
民生
你想啊,整个大清,你怎么可能保证三年之内没有任何灾难的
台风年年有,就看一年来几个,来几个四爷就很庆幸了,有的时候,一年来个十几二十个的
弘历一看不妙,你说怎么扯着扯着,跑到国内的民生去了,难道弘昼打下了鬼子国,这就不管了
可他也知道,现在明显大家都不要管,或者哪怕鬼子国真被弘昼打下来了,人家也不想理
眼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倘若你问四爷,他想不想打,他也不想。
一是没钱,二是没人才,三是没那必要。
但他想知道的是,弘昼打下鬼子国想干嘛
当然了,对于那些铁帽子,他也有点不舒服,你说这大清的八旗进关才几年,居然就这么贪图安逸了,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这还是当初的马上民族吗
“其实攻打鬼子国也是有好处的,朕听说哪儿是白银如山哪,你们不是嫌弃当初投资海运,投资西北没赚银子嘛,朕还害得你们儿子还没得封世子吗,可倘若把鬼子国打下来,指不定,这些都能解决”
是啊,指不定能解决,可万一打不下来呢劳民伤财的,那福将弘昼还失踪
再说了,防守西北是没办法,可凭什么去打鬼子国啊,还不知道哪儿是不是真的白银很多呢
这时候简亲王雅尔江阿上前一步道,“臣惭愧,不能为皇上尽忠,不过,为了国库考虑,臣愿意延缓世子请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