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1 / 3)
崔荣华问妙笔:“那个保少爷的姨娘是谁?”
妙笔道:“保少爷的姨娘姓曾,长得倒是不差,就是性子闷了点,不得三爷的喜欢,后来有了保少爷,那时,三太太过门还不到一年,嫡子未生,曾姨娘怕三房的主子要她落胎,便将消息瞒着,直到孩子有七月大,府里的人才知道。”
崔荣华道:“这我知道,后来呢。”八年前的事,她自然是知道的。
妙笔明白的过来,赶紧道,“二小姐,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保少爷聪明,读书很用功,相爷便将这个庶孙送到书院去了。”
崔荣华想知道的是:“三叔跟那位保……堂弟的关系似乎不太好。”
妙笔却是摇摇头:“二小姐,你不知道,这还算好的,以前啊,保少爷见了三爷除了叫人外,两父子都不说话的。”现在比以前好一点,还会吵架了。
这可真是复杂。
妙笔看了看崔荣华,问:“二小姐,您还要听吗?”
崔荣华摆摆手,“算了。”
知道大概就行了,她现在还记挂着朱昊、大哥还有香芸的事,也没心思多管其他事。
因为崔相跟崔老夫人离开,府中人更少了些,崔二太太将崔老夫人没带走的丫环婆子分到了秋水苑,这边离得远,又没什么人,万一真出事,二房跟三房压根就来不及过来。
所以啊,还是多配些人手,崔二太太才放心。
崔二太太也提过将让崔荣华搬到那边去住,毕竟人多,可崔荣华笑着拒了,崔荣华觉得,还是住自己的院子比较自在,住别人家,虽说同是府里,可毕竟是不是大房的院,到时一举一动都有人看着,怪不自在的。
这天,就这样过去了。
次日一早,崔时保就起来了,他本想去跟崔三太太问安,可转头一想,这时崔三太太还没有起来,他又不想吵醒崔三太太,便歇了心思。
不过,他倒是将书童留了下来,准备等崔三太太起了后,让书童跟崔三太太说一声他出门的事。
“是,三少爷,小的办事,您就放心吧。”书童笑着道,这书童跟了崔荣保好几年,是个能办事的。
所以啊,书童办事,崔时保放心得很。
“好,那我走了。”崔时保说完后,正欲走,书童过来,拦了,“少爷,您可别独身去啊,记得带上侍卫。”
崔时保皱眉:“带什么侍卫,去那边又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事。”
“我的少爷,”书童压低声音道,“您不在府里,可不知道近日这崔府的事怪得很,您想想,相爷的中了毒,二小姐的院里进了蛇,还有那……您算算,这可都是要人命的事。都怪小的回府前没打听清楚,要是知道府中是这么个情况,就不该带着三少爷您回来。照我说,这曾姨娘离了府也是好事,起码性命无忧啊,您说是吧,少爷。”
崔时保记挂自己姨娘被赶出府的事,对府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听到书童这样,倒是小小吃了一惊,“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不知道。”
书童道:“少爷,咱们在书院,这府里又没有咱们的人,哪能知道呢。”且不说曾姨娘不受宠,就是受宠,曾姨娘也是大字不识一个,也没法写信将府里的呈告诉少爷啊。
书童继续劝:“三少爷,还是将侍卫带上吧,谁知道外头会不会生乱。”
这一次,崔时保再也没有反对。
其实,书童非要带侍卫,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三少爷长得太好了,几乎是集齐了爹娘所有的优点,就算是性子阴郁,可书院里还是有不少想要跟少爷做朋友的,最最麻烦的是,那些人都以为少爷女扮男装!
书童怕啊,少爷是很少上街的,除了书院就是崔府,看着厉害,实则是个书呆子,这出门,万一遇到个不知好歹的,可怎么办。
“那我走了,你可得好好跟嫡母说。”崔时保出门前,又叮嘱了一遍。
“是是是。”书童连连点头。
崔时保带着两个侍卫出了门,去了西巷的大街,他起得早,那些做生意的更早,包子铺,面摊……一些卖小食的早就出来了,正在吆喝着。
“这位少爷,牛肉面要吗,味可好了!”面铺的老板不遗余力的推荐着。
崔时保只看了一眼,“不用了。”他快步走过,心中跟疑惑更甚,他姨娘,真的会住得惯这种地方吗?
他明明记得,姨娘不喜欢热闹,府中的宴会不曾去过。
“三少爷,前面那家就是。”侍卫提醒道,原来,崔时保在想事情,差一点就错过了。
崔时保抬头,朝侍卫所指方向看去。
“豆腐,新鲜刚出炉的豆腐……”又高又亮的声音从豆腐坊前传了出来。
崔时保看着那个脸上带笑的妇人,几乎有些认不出来,这是他姨娘?那个话少沉闷一言不发的姨娘?
崔时保刚走过来,曾姨娘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她脸上一喜,用布搓了搓手,等手干净了,这才欢喜的走了过来,“阿保。”
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