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七十一章(2 / 2)
那是开沟田挖水渠造成的。
许向华托着江平业的关系,找了个林业专家帮他规划了一下整座山。
向阳的一面,种上他们这的特产枇杷树,这种树易活,种下去到结果,三五年便够,长成后能结四十年的果子。再搭配一些杨梅树,也是四五年能结果。
背阴面也要种一些果树,主要是为了固土。那一片他规划用作养殖场。他不只要扩大猪和兔子的养殖规模,还想引进山羊,羊比猪和兔子更省心,画个圈放养就成。
剩下的空地,他会拿来种一些经济作物。再在裸。露地表上种牧草,一面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地温,一面提供草料。
许清嘉听得两眼放光,等弄好了,这就是一只源源不断下金蛋的鸡啊。再过些年等大家有钱了讲究生活品质之后,还能做农家乐,采摘园。
许向华还指了指山脚下那块乱石地:“那块地没人要,我就要来做了你们奶奶的宅基地。等这边山上忙完了,咱们就造个小楼房,以后回来也有个落脚的地。还能建个作坊,做熏兔肉和香肠。”
熏兔肉灵感来源于许家康,这小子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也是为了卖个更高的价格,很是费功夫琢磨怎么熏出来的兔肉更香,还专门跑去找人请教。
香肠则是因为许清嘉,这丫头爱吃,可外面买的不合她的口味,她就自己做。他闺女做吃的向来有天赋,做出来的香肠味道相当不错。做多了拿去集市上买,多是回头客。不过这个活计太费时间,做了几次后,两个小的就放弃了。
他们没时间没精力,许向华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的利润不可同日而语。就像卖黄豆有利润,同样份量的黄豆做成豆浆豆腐之后,利润却能翻一倍不止。放在眼前的利润,干嘛不伸手拿。
许家康两只眼睛只剩下钱了,锃亮锃亮的:“四叔,你缺帮手不?”他鼓了鼓手臂上的肌肉:“会干活的那种。”
瞧他这财迷样,许向华他头上敲了下:“就这么点出息,现在你除了当苦力还能干嘛。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学好本事才能帮我大忙。要不是林专家帮忙,这一座山我有的头疼。种植间隔,哪些作物经济效益更好,更适合这里的水土,比老农都懂。还给我推荐了一种生长快的牧草,这文化人就是不一样,人可是浙大毕业的。” 等手上的事情少一点,他也得买点书看看,书到用时方恨少。
许家康张了张嘴,可见这人心不足蛇吞象是真理。之前都是考大学,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变成了考个好大学。
“爸爸,”许清嘉犹豫了下,问道:“这么多事,你打算请多少人?”
许向华便给他们算了起来:“养殖这块还是跟以前一样,跟你三伯还有再春叔家一块儿做。”当年多亏了两家人,养殖场才能做起来。不能进入正规了,他自己有了时间打理,就把人一脚踹开,太寒人心。
况且他自己不可能一直在村里看着,等形势好了,他肯定会离开。那么这个大摊子就需要可靠的人看着。许向党和许再春挺合适,一个是亲哥哥,另一个是一起长大的哥们,都是踏实厚道人。把利益绑在一块,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的帮他。
“不过规模扩大后,他们两家人肯定忙不过来。再加上果林,农作物和作坊那边。怎么着也得再请个十个人。怎么了?”许向华发现许清嘉眉头拧了起来。
“雇人太多的话,会不会有人说咱们在剥削,是资本家。” 许清嘉挠了挠脑袋,彷佛在努力回想着什么:“我之前听我们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闲聊过,说是《资本论》有个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请八个帮手以下,算个体户。请八个人以上,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就算剥削,就是资本家。他们说八个人以下叫做请帮手,八个人以上就叫雇工,是资本主义。”
政治语文老师当然是编的,但是那话不是她编的。是她一个爱扯题外话的选修课教授课堂上讲的。
他还戏称七上八下政策,过了八就得下来。
开放初期,雇工这块是空白。因为都是小本生意,一家人就忙得过来,不需要请帮手,就算请,一两个也就够了,顶多三五个,掀不起浪花。
过两年,一部分人规模扩大,雇的人也越来越多,然后就捅了一些人的肺管子。八十年代初为了雇工人数的问题,一群经济学家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搬出了《资本论》,七个工人还是八个工人一度成为个体户和私营业主的唯一标准。
后来打破雇工上限的个体户越来越多,可争议一直没断过,直到八十年代后半段才消失。
枪打出头鸟,这会儿可是七十年代末。钱少挣点没关系,人最重要。
许清嘉仰头看着敛起笑容的许向华。
许向华拧了拧眉头,揉揉许清嘉的脑袋,看一眼江一白:“晚上打个电话给你们江叔问问看。” 生产队刚刚装了电话,凡是被选作试点的公社,每个生产队都装了电话,以便上头及时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