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念·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1)(1 / 11)
【1.法制与德治】
人群组成了社会,社会需要国家治理。最常见的治理的方式就是法制,此外还有德治。德治就是用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大家,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们。相较法制,德治更抽象。法制是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有着客观的强制性。德治更偏重于心灵的改造和约束,让人们共同遵守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使人心向善,知荣辱、辨忠奸、驱邪恶,并将这些理念变成人们主观上的一种认识和习惯。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就是在法制与德治这两种模式支配下前行的。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人情味很浓,向来注重德治,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法制。亲情、人伦、道德,这些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并形成一定之规,违反就要受到鄙视和谴责,于是便成就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诸多美好。儒家思想能够传承至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在遇到一些法律问题的争论时,总喜欢说一句话:合情但不合法。可见情与法是有冲突的。这其实也是德治与法制之间的冲突。现在的法律越来越人性化,其实也是法制偏向于德治的一个细节变化。因为法律是死的,条文是死的,而具体事情却是复杂的,法制的效果,就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合并、归类,再作出明确的规定,给人以明了的视觉和心灵冲击。道德则不是,它是温和的、概念化的,你可以因为良心而自觉遵守,也可以昧着良心将其丢于脑后,全看你的信念如何。
那么信念是什么呢?信念是一种坚持,是自觉遵守道德的底线,坚持心中的那份美好,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这个社会中,信念仍然是被我们所提倡的。
【2.无间道和反间计】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最终成就霸业,不仅是兵戈相见、流血冲突这么简单,他也动用了不少的心思和手段。这些手段有些是他亲自操刀,有些则来源于手下的出谋划策。不管哪种,刘邦都是具体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正是靠着这些手段,刘邦才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楚汉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其中历时最长的就是荥阳拉锯战,长达两年零三个月。这个阶段也是刘邦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的阶段,是刘邦由被动挨打转向主动出击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楚汉战争的转折点。
刘邦一开始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看到项羽在齐地与田荣打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老巢彭城,于是便兴冲冲地率领五十六万大军伐楚,并一举拿下了彭城。可万万没想到项羽只带了三万人马,便将刘邦杀得溃不成军,刘邦为此还险些丢了性命,这才仓皇逃窜至荥阳一带防守。
我们先来看看荥阳拉锯战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是荥阳攻防战。刘邦兵败彭城,被项羽一路追杀,最后围困在荥阳。后来刘邦用陈平的反间计,瓦解了项羽军团,并趁机逃出荥阳,命周苛、魏豹等人留守荥阳。这个阶段项羽完全占据主动。
二是成皋拉锯战。刘邦在关中重整旗鼓后,听从袁生的建议,不再和项羽硬碰硬,而是从武关出兵,进军宛地,将项羽从荥阳引向宛地,同时令韩信北攻燕、赵等诸侯国,令彭越截击项羽的后防。之后刘邦趁项羽回击彭越,占据了成皋(今荥阳市西18公里处)。项羽攻下荥阳后,围困成皋,刘邦不敌,不得不放弃成皋,然后从韩信处借兵,回攻成皋,同时令卢绾、刘贾率两万人与彭越会合,占据梁地,迫使项羽回兵收复梁地,刘邦趁机再夺回成皋。项羽回兵,双方再次在成皋对峙。这个阶段双方各有胜负,总体上项羽仍占主动,但是刘邦通过打外围,也缓解了被动局面,战局开始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转化。
三是鸿沟议和。韩信攻占齐地,直接威胁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派龙且截击,结果全军覆没。加上彭越在后方的不断骚扰,围攻刘邦又没有进展,项羽走入困境,开始处于被动局面。战争的风向标完全转向了刘邦方面。当此时,战事拖得太久,双方都很疲惫,于是划鸿沟为界议和。荥阳相持两年多,终于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也是双方力量与心智的较量。双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胜利。为了这个目的,刘邦和项羽可以说都费尽了心机。政治、战争、兵法,阳谋、阴谋,在这里展现了个通透。应该说,在整个相持阶段,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没占多少便宜。只是二人的本性在这个阶段却尽显无遗。
彭城战败之后,刘邦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很少和项羽正面交锋,但他对这事是有反思的。他深刻认识到,项羽的勇猛并非浪得虚名,正面开战自己绝然占不到半点便宜。但是事已至此,刘邦已是无路可退,于是开始动心眼。在对峙的这几年中,刘邦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最典型的两个手段就是无间道和反间计。
后人总是将一些手段的运用冠之以谋略、计策的名号,借此将其典型化、概念化、神秘化,换来一些感叹和惊叹。其实这没什么好吹嘘的,人们之所以慨叹,是因为向往最后的成功,因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两人打架,一个打不过另一个,于是开始避其锋芒,不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