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4 / 11)
被判了死刑。就在刀斧手准备行刑时,韩信看见了滕公,滕公的职务是太仆,就是给刘邦赶大车的司机,于是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说刘邦不就是想得到天下吗?那干嘛还要杀勇士呢。滕公觉得他出口不凡,于是放了他,并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于是封韩信为治粟都尉,还是管粮食,官也不大,最多由原来的具体操办事务,变成了现在的指手画脚。仅此而已。
韩信不受重视,或者说没达到他理想的要求,当然心有不甘,于是便找到丞相萧何,想让萧何再给推荐一下。萧何很欣赏韩信,也打算找机会向刘邦推荐,结果可能因为工作忙没顾上,事情就给拖了下来。韩信觉得没戏,干着也没劲,就又想拍屁股走人,于是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后来还是因为萧何的大力举荐,韩信才最终脱颖而出。
陈平总共投靠过三个主公:魏王咎、项羽和刘邦。在魏王咎那儿,陈平的职务是太仆,和上面说的滕公一个职位,掌管马匹车辆。陈平离开魏王咎,有两个原因:一是“说魏王不听”,给魏王咎出主意人家没理他;二是“人或谗之,陈平亡去”。有人说他的坏话,于是拍屁股走人。而后陈平又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被项羽赐封平爵卿。殷王司马卯反楚,项羽又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去平叛。结果陈平没打,而是靠一番说辞,招降了殷王。兵不血刃,项羽很高兴,“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又是升官又是赏银。后来刘邦攻下殷地,殷王又投降了刘邦,这显然说明当时陈平的工作没做扎实,于是项羽很生气,“将诛定殷者将吏”,准备处死陈平等人。陈平见势不妙,再次拍屁股走人,后来便投了刘邦。
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失去这两个人才呢?
首先,这两位和项羽不是一路人。项羽尽管在学生时代没怎么好好学习,但他受的也是正统教育。而且因为祖上的风光,家族的荣耀,家庭的熏陶,项羽在思维上是很传统的。可韩信和陈平就不一样了。
韩信还是个老百姓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穷又没人缘,这点和刘邦比差远了,所以连被推荐当个小吏的资格都没有。韩信“不能治生商贾”,这点倒和刘邦的“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有一拼,都是游手好闲的主儿。而且韩信还有个坏毛病,就是“常从人寄食饮”,喜欢到处蹭吃蹭喝,以至于“人多厌之”,谁见谁烦。
而陈平呢,德行也不敢恭维。陈平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穷的他看不上,富人看不上他,典型的嫌贫爱富。最后陈平傍上一个结过五次婚的富家女,靠着娘家陪送的嫁妆,陈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摇身一变成了大爷。
其次,项羽处事欠考虑。比如对待陈平。即便陈平办事不利,出了纰漏,也不能就一棍子打死。何况项羽当时对这件事还是认同的,还予以提拔给予赏赐。殷王反复,陈平也没想到,他的初衷也是想把事情做好。项羽对陈平批评教育可以,降级使用也可以,或者干脆打他几十军棍,让他长长记性都可。可一下就要杀头,陈平能不跑吗!
第三,项羽没有把清二人的脉。这俩人其实都是很有个性的人。韩信是淮阴人,有个杀猪的古惑仔看韩信整天拿把破剑瞎溜达,看他不顺眼,于是对人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你别看这小子身高体大,整天还拿把剑唬人,其实心里胆小得很。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对韩信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你要敢杀我就一剑杀了我,不敢杀我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选择了后者。于是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成了千古美谈。韩信的这个选择本身就很有个性,不是韩信怕了这个泼皮,而是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不值得和他啰唆。
陈平也有个性,一次与乡亲们祭祀,完后分肉,由陈平主刀,“分肉食甚均”,肉分得很公平,大家都很满意,于是竖指称赞。陈平洋洋意得,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如果让我主政天下,我也会像分肉一样,做到公公平平的。言语豪壮,不逊于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有舍我其谁的气势。这一方面说明陈平有志向,不甘于平庸;一方面也能看出其心高气盛的个性。
有个性的人,都很自傲,都想在别人面前突出自己,让别人高看一眼,把自己当回事,如此心里才会舒坦。可巧项羽也是个有个性的人,也很自傲,自然对他们不会有所迁就。
第四,这俩人没把清项羽的脉。韩信“数以策干项羽”,项羽均未采用。这句话是很有嚼头的,太史公没说韩信向项羽献策,而是说“干”,干涉,或者干扰,无论哪种解释,都是很不正常的。干涉,你韩信是郎中将,有建议权,但干涉就有点过了。觉得自己对就指手画脚,这不行,你得注意身份。干扰,则是项羽一方的感受,韩信的建议既已达到干扰项羽决策的地步,说明其建议显然是不称项羽心思的。
陈平也没把清项羽的脉。殷王反叛,项羽本身就很恼火,后来又出尔反尔,这气肯定不打一处来。所以,“将诛定殷者将吏”,或许只是项羽一时之气,最后未必会那么办。就像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