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6 / 7)
事。从这点看,尽管项羽的行为有些过激,做事有些鲁莽,德行却比许多现代人要强,毕竟他有坏使在了明处。
【5.共性与差异】
刘邦和项羽在关中的表现虽不同,却也有共性,就是他们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管刘邦最初的想法怎样,如何毫不掩饰他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但终究他还是听从了劝告,并在进行一番分析论证之后,作出了正确的决断。这种隐忍的性格最终让他获益良多。后来韩信在向刘邦献策,谈论天下形势时就说,刘邦要想还定三秦,根本不用太费力,“可传檄而定也”,也就是贴几张告示的事,可见刘邦在关中影响之大、威望之高。这都得益于刘邦在关中推行“约法三章”所取得的阶段性工作成果。而刘邦也最终依靠还定三秦成就了帝王伟业。
项羽心里没有这么多小九九,他主观性非常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痛快怎么来。他现在已经是诸侯公认的霸主,他勇冠三军的气势,已令诸侯彻底折服,他没有必要再掩饰什么,也没有必要做给谁看。如果非要再做点什么,那就是毁灭秦朝给诸侯们看,以此来进一步张扬他的霸气,让诸侯们更加敬畏他、佩服他。先前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姿态仍在他脑海中回味,他要再次用铁血的手段加深诸侯们对他的这种印象,从而甘心情愿、死心塌地地替他牵马坠蹬。这个目的项羽也达到了。
不过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必然会在仓促中留下瑕疵。项羽自己痛快了、解气了,诸侯们敬畏了、害怕了,在这看似完美的表面,却恰恰忽略了一个关键的群体——关中老百姓。项羽只顾及到了自己和诸侯们这些高层人物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那些底层群众的感受。正如刘邦只想到要在百姓中树立威信,而忽略了项羽的感受一样,这让项羽最终在关中失去了人心。从这个层面上讲,项羽也会选择放弃在关中定都,而最终成就刘邦。
可以肯定,如果刘邦没有更高的想法,他绝不会忍痛割爱,摒弃财色诱惑的,就像范增的判断:“其志不在小。”一个人突然改变自己平日的行为习惯、刻意放低自己的做事姿态,定是因为前方有更大的诱惑在向他招手。
不可否认,项羽在政治上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有极限的,一旦达到了,他并不想再超越;刘邦也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随着欲望的增加、实力的增加而逐渐提高的。而且他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委曲求全,当他欲念到了,而实力没到时,比如项羽后来并没有按照楚怀王熊心的约定,封刘邦为关中王,而是将他封在了巴蜀一地。刘邦当时心里是别扭的,也是想骂娘的,但是他不敢,他没有惹项羽生气的实力,所以他会隐忍一时,服从分配,去巴蜀上任;当他欲望强烈,而又觉得自己羽翼丰满时,就会毫不犹豫地还定三秦,还会公然跳出来反楚、伐楚,也敢在两军阵前数落项羽的是非。
【6.刘邦在项羽心中的位置】
刘邦灭楚,这是戏下分封四年以后的事,期间的变化是无人能够预料的,我们不能用结果去推断原因,那样不会得出客观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刘邦还没有独霸天下的野心,而项羽,也根本没有把这个小小的刘邦放在眼里。所以后来刘邦趁项羽忙于伐齐之际还定三秦,项羽仍旧选择了对付齐国而不是对付刘邦。
诚然,这里面有地域的原因,因为齐国离楚国近而刘邦离楚国远,按照最寻常的远交近攻原则,项羽也不会先对付刘邦的。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其根本原因还是项羽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尽管当时依附刘邦的人很多,刘邦也有坐大的趋势,但依然没成什么大气候,和齐国相比还差得远呢。所以,项羽先选择攻打齐地的战略是正确的。
有人总喜欢做些无谓的设想,说假如项羽先打刘邦会怎样,还会因此得出楚汉胜负未可知、历史或许改写的结论;得出项羽不懂天下大势,没有看到刘邦野心的结论。我想问的是:果真如是,那么齐国会不会坐大呢?楚汉最后争雄,与楚齐最后争雄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而且事实上齐国并不好打,项羽伐齐久攻不下,而刘邦伐楚,项羽只带了三万人回救彭城,便将刘邦五十六万人马打得溃不成军。比起刘邦来齐国这块儿骨头,难啃多了。
或许是受《霸王别姬》戏曲的影响,人们习惯把项羽脸谱化。即使项羽再没政治头脑,对时政大局也是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的,他能够打败章邯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光靠着一股子蛮力就能完成的。
项羽没有选择先打刘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最初没有明确打出反楚的大旗。刘邦还定三秦、占领关中,也并非占的是项羽的地盘,犹如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互相攻伐,实属正常。而齐地的田荣当时是没有被项羽封王的,却敢公然灭掉项羽分封的三个齐王,公然扯出反楚的大旗,这就是性质问题了,项羽当然要给予迎头痛击,以免其他人效仿。
【7.关中后遗症】
不可否认,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项羽对关中问题的处理,还是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