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进行枪决(2 / 6)
后,一溜小跑跑到了李良面前,煞有介事的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开始汇报。
“开始吧。”李良一声令下,抽油机就开始了运作。这次的采油机都是上下移动的机器,当地人俗称“点头机”。只要一开开关,附近十几台采油机就开始了不断的点头。
一瞬间,李良仿佛回到了文明时代。在李良的大学时代,每当坐火车时,通过火车的车窗,都能看到大庆原野上不断点头再低头,再点头的采油机。那个时候,没有人觉得这事情有什么难的,都是工人做的事情。可是,真正到了末世,什么都不懂的人们才突然意识到,文明时代任何一套工业体系都是难以复制的,能够复制出来就是一种伟大的成功了!
时间慢慢过去,一晃就过去了半个小时,就在所有人都有些不耐烦时,康凯再次跑过来说道:“司令,可以装石油了,这些都是原油,我们现在只能装到油桶里。之后,炼油厂经过提炼,才能提炼出汽油。不过,现在还不能提炼出航空汽油,估计还得多试验几次才行。”
这些话,都是康凯在李良耳边说的,但是李良看到一个月不到底的时间,就能把原油抽上来,就已经非常高兴了,倒是没有对什么航空汽油抱有什么奢望。
“行了,录像可以开始了,可以组织士兵和工人们欢呼一下,这样更有气氛。”李良按照方群说的要求吩咐道。这些宣传上的套路当然都方群想出来的,李良虽然认为这些事情有一些作秀的成分,但是为了振奋堡垒所有人的士气,这种作秀搞一搞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此时,一只士兵组成的仪仗队举起了同一的15式步枪,然后在康凯的一声令下后,一起向天空鸣枪,勉强算是当做礼炮使用了。
鸣枪完毕,不少工人就开始了工作,将采油机中的原油通过油管导入了那一大排油桶中,那名拿着摄像机的提升战士还特意给正在不断涌出的黑色原油来了一个特写。几乎在同一时间,欢呼声四起,现场的人虽然不多,气氛倒是变得非常不错。
这个时候,一名大庆幸存下来工程师带着几名老工人来到了李良身边,开始给他讲解起了采油机的原理,甚至还谈到了古代怎么开采石油这种故事。
话说我国古代人民采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通过钻凿油井和气并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地区,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气煮盐的情况。“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家火投之”,再“取井火还煮井水”。据载此法效果大,省事简办,“一斛水得四、五斗盐”,比家火煮法,得盐“不过二、三斗”,显然火井煮盐,成本低,产量高,被认为是手工业的一项重大发展。当时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后,钻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进,方法也有所更新。据《蜀中广记》记载,东汉时期,“蜀始开筒井,用环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据古籍记载,古代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省发现了石油矿。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咸丰十年,台湾新竹县发现了石油,一个名叫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公斤左右石油,并用其点燃手提马灯。
我国明代以后,石油开采技术逐渐流传到国外。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生于1587年,江西奉新县人)所著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把长期流传下来的石油化学知识作了全面的总结,对石油的开采工艺作了系统的叙述。全书18卷,图文并茂,出版于明末崇祯十年,即1637年,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化学工艺百科全书。它的问世,使后者难以继了。书中记载,不但反映出丰富的化学知识,亦反映出当时的化学工艺生产水平。我国古代石油开采的许多技术环节和技术项目,皆有赖于此书而得以流传。该书十六世纪传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科技界的注意。十八世纪传到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起,陆续出现了欧洲文节译本,1869年出现了比较详细的法文节译本。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全部被译为日、英、俄文,成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难怪有的国家石油技术资料也公认,我国早在公元1100年就钻成了1000米的深井。说明在那时,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李良听到了这里,心里倒是没有什么激动,不过还是感觉到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过,既然那么遥远的过去,华夏就能够开采到石油了,现在的开采应该也不是问题了不是。
录像机此时不但录制着采油现场,还把刚才的几个老工程师和工人的话也录了进去,基本上拿回堡垒都能当教育片看了。
李良摇了摇头,刚才的所有过程其实都是严格按照方群的要求来的,包括录像,包括现场的庆祝活动,甚至刚才几名请来的工程师幸存者和过去的老工人,目的就是为了制造舆论而已的。不过,几个老工人深入浅出的讲解倒是让李良大概的了解到了石油真正的开采过程,不至于看着采油机不断磕头不知所措了。
不过,过了好一会,李良却也有些走神了,心神却是不知道飞到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