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球状闪电(1 / 6)
在某个离奇的雨夜,一颗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它的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像是一个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埙。当鬼魂奏完乐曲,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而他们身下板凳却是奇迹般的冰凉。
这一夜,少年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他将毕其一生去解开那个将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但是他未曾想到,多年以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被纳入进“新概念武器”开发计划,他所追寻的球状闪电变成了下一场战争中决定祖国生存或是灭亡的终极武器!
当被禁锢在终极武器中的大自然的伟力被释放时,一轮冰冷的“蓝太阳”升起在大西部的隔壁摊上,整个戈壁淹没在它的蓝光中,这个世界变得陌生而怪异。一个从未有人想像过的未来,在宇宙观测者的注视下,降临在人类面前……
这段话,是李良最喜欢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著作《球状闪电》中的简介。当李良进入到了地下二层的基地内后,打开总控制电脑,发现基地唯一的研究项目是球状闪电后,这段话就忽然飘回了李良的脑海里。
记得大学时,李良曾经从早看到晚,连厕所都没有去一次,一口气读完了《球状闪电》这本书。那天晚上,李良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了操场,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望着天空,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空灵感。仿佛自己正在飞向星空,仿佛自己清楚了所有未解之谜。在那一刻,李良仿佛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躯壳,其中的灵魂早已飞升。
“竟然研究的真是这个东西。”李良看着研究记录,压制住内心的激动情绪。如果这种武器真的是球状闪电武器的话,那就太厉害了!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幽灵”了。
在这一刻,李良突然想起了那部科幻小说中对于“幽灵”的解释,难道现实和科幻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吗?
在书中的解释其实并不难理解,被球状闪电击中的人,一般是变为飞灰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死去,或者说他们活在了另一个世界上。那些人或者动物成为了量子态,对现实世界再也起不到互动作用。换句话说,可以把他们理解成另一个世界的人。而当这些人出现时,如果被人们看到,或者感觉到,笼统说就是观察到,他们的量子形态就会塌缩,随之消失。基本上来说,他们从量子态重新获得实体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就是量子态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如果附近有观察者看到了这个量子态的人或者动物,他们就会塌缩!李良的预感,实际上是一种强观察者,预感分身的作用使得量子态的人不管有没有以实体出现,都会因为李良的观察而塌缩。而一旦量子态的人类塌缩,他们想要重新对现实世界产生作用,就是痴人说梦了。
这个理论,其实来源于薛定谔的猫理论。“薛定谔的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薛定谔之猫的概念提出是为了解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带来的祖母悖论,即平行宇宙之说。
量子力学是描述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理论,它所揭示的微观规律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宏观规律很不一样。处于所谓“叠加态”的微观粒子之状态是不确定的。例如,电子可以同时位于几个不同的地点,直到被观察测量(观测)时,才在某处出现。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宏观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就好比:我在家中何处是不确定的,你看我一眼,我就突然现身于某处客厅、餐厅、厨房、书房或卧室都有可能;在你看我之前,我像云雾般隐身在家中,穿墙透壁到处游荡。
薛定谔猫佯谬是一个设计巧妙的理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箱子里,箱内还置有一小块铀、一个盛有毒气的玻璃瓶,以及一套受检测器控制的、由锤子构成的执行机构。铀是不稳定的元素,衰变时放出射线触发检测器,驱动锤子击碎玻璃瓶,释放出毒气将猫毒死。铀未衰变前,毒气未放出,猫是活的。铀原子在何时衰变是不确定的,所以它处于叠加态。薛定谔挖苦说:在箱子未打开进行观测前,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有人打开箱子看一眼才能决定猫的生死。这个理想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检测器-锤子-毒药瓶”这条因果链,似乎将铀原子的“衰变-未衰变叠加态”与猫的“死-活叠加态”联系在一起,使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变为宏观不确定性;微观的混沌变为宏观的荒谬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既死又活!
薛定谔猫佯谬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量子力学的观测?观察或测量都与人的主观有关,而人在箱外,所以必须打开箱子才能决定猫的死活。谁都知道箱中猫的死活是由铀的衰变决定的衰变前猫是活的,衰变后猫就死了,这与是否有人打开箱子进行观察毫不相干。所以毛病出在观测的主观性上,应该朝这个方向寻根究底。
微观的观测与宏观的观测有所不同。宏观的观测对被观测对象没有什么影响。俗话说:“看一眼总行吧。”意思是对所看之物并无影响,用不着担心。微观的观测对被观测对象有影响,会引起变化。以观测电子为例,要用光照才能看见,光的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