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坦克集团军在损失严重的条件下以有限的兵力行动(2 / 2)
经验,组建混成支队的主要原则是:把坦克和人员保持有最大战斗力并有建制指挥机构的几个部队(分队)的剩余部分合编成混成支队;保持损失较小的分队在建制上的完整性。必要时,可彻底打乱兵团(部队)的建制,编成混成支队。在这种情况下,混成支队的编成内编有保障军队战斗行动的分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坦克集团军的经验,战争年代的混成支队,是由失去战斗力的分队、部队和兵同临时编成的,在编成之前它们不具备组织编制所要求的数量和质量指标。
但是,尽管这些店时编成的支队战斗力有限,不如建制部队,它们仍能完成许多独立的、积极的任务,包括在进攻过程中追击敌人和抗击敌预备队的反冲击,保证在敌军防御纵深内夺取重要目标和地区等。混成支队能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科尔松一谢夫琴科夫斯基战役和在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追击敌人时完成了任务,证明它们能有效地行动。指挥机关缺少编制规定的参谋人员和严重缺乏通信器材,决定了领导组建混成支队并指挥其行动的特点。例如,1943年8月27日,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野战指挥部掌握的无线电器材占编制数的23%,运动通信工具占26%。指挥员和司令部工作的复杂性还在于:除了组建混成支队,还要指挥战斗,调动部队(分队)到集合地域进行补充(改编)。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指挥员和司令部比在一般条件下更紧张地工作,发挥最大的主动性。
在这样条件下,采用各种方法恢复指挥机关。例如,在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组织混成支队井转交近卫机械化第‘5军司令部指挥时,由坦克第18和第29军拨出2部大功率电台和3部中等功率电台。军作战处和侦察处,以集团军司令部有关处的参谋予以加强。
在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各军中,主要是合编几个损失了自己大部兵力兵器的司令部,来恢复各混成旅的指挥机关。例如,坦克第29军混成旅由坦克第25旅旅长指挥,而司令部则由其他两个旅(坦克第31和32旅)的司令部合编而成。军把作战处和侦察处转隶给混成支队司令部。这时,军工兵主任领导工程保障,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花费时间,是在领导人员和指挥器材损失严重的条件下被迫使用的。恢复坦克第2集团军各混成支队指挥机关的方法,是把旅改编成的营转隶给军某一坦克旅的司令部。例如,把以前隶属于集团军的自行火炮团和其他一些分队,转隶给坦克第11旅指挥。十分清楚,这是建立混成支队指挥机关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但并不是随时都可以采用的。具体选择什么方法恢复战斗力或建立混成支队指挥机关,取决于时间多少、指挥器材数量和司令部人员的配备程度。
混成支队执行战斗任务时,对它指挥的方法与一般条件下相同,只是指挥所的组织结构稍有不同。例如,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基本指挥所负责领导集结地域各部队和兵团的补充问题,而作战组则负责指挥集团军混成支队的行动。在坦克第1集团军,保留了统一的指挥所,负责指挥各军,在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员及其指挥所直接指挥集团军组建的所有混成支队,不通过中间环节。在第一种情况下,集团军司令员通过作战组指挥一个混成支队,集中主要注意力整顿丧失战斗力的各部队。在第二种情况下,指挥3个坦克军,保障迅速而有组织地转隶给合成军团。由此可见,建立混成支队时和他们作战过程中的军队指挥,是由受领的任务、保持高效率和指挥器材数量有限决定的。指挥的稳定性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机关恢复工作和通信器材保障工作的质量。总之,通过建立混成支队,改善了军队指挥,提高了集中程度,为集中使用现有的兵力、补充和再建丧失战斗力的兵团和部队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并且是新编军队的一个来源。在上一次战争中,军队指挥机关局部恢复坦克集团军各部队战斗力的经验表明,在必须以有限的兵力作战的条件下,建立混成支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组建混成支队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具体条件、时间多少、兵力兵器的战斗力以及受领的任务。应当强调指出,混成支队应当单独地或在其他兵团协同下完成积极的进攻任务。在短时间内、在严重的战斗情况下组建混成支队的经验,以及在战斗使用中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都证明不仅可能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必须建立这种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