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进攻战役过程中的军队指挥(4 / 5)
在大城市作战时,指挥所也尽量靠近部队。根据柏林战役中各次战斗的经验,集团军指挥所的距离为4-10公里,作战组为2-3公里。第二个特点是建立比一般条件下更稠密的、以野战指挥部主管人员为首的临时指挥所网。这是因为各坦克兵团加强有步兵师和炮兵,进行独立作战。因此,要求在现地协调军队的行动。这些特点以及其他特点要求组织通信联络时考虑到作战条件。例如,储备更多的预备通信器材。部分电台用于自动转信。改变传统网路的方法是建立更多的无线电专向。城市作战时,天线抛到屋顶上。有线通信线路沿管道、草坪、严重破坏和不通行的街道敷设。在战术范围,比在一般条件下更广泛地使用音响信号和目视信号。根据在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作战的经验,春季的泥泞道路对军队指挥有很大影响。例如,在乌曼一保托山内战役中,坦克和汽车几乎不能前进,或者行驶速度很慢,影响使用地面的运动指挥器材和无线电器材。有时在道路上,司令部几乎丢掉所有电台,如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接近南布格河时。结果,航空兵通信几乎成了唯一的通信手段。此外,还广泛使用了通信参谋,主要是乘马。作战组配备2-3部PCB型电台、2-3部PB型电台(而且大部分电台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同坦克(司令员、参谋长、炮兵司令员、作战处长、侦寮处长、通信处长和其他许多主管人员)一起前进,也是组织指挥的一个特点。司令部在作战组后10-15公里处前进。为了防止装有电台的司令部车辆掉队,预先就固定了牵引它们的坦克,以保障司令部车辆沿泥泞道路畅行无阻的前进。战斗实践表明,从保持指挥稳定的观点来看,转移指挥所最有效的的方法是交互跃进和成两个梯队转移。这时,要求周密地组织通信联络,否则指挥会被破坏。例如,在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由于指挥所和指挥所第二梯队落后于部队,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1司其他坦克集团军比较,指挥的稳定性较差。问题在于集团军指挥所长时间设在一个地点(约6昼夜),集团军指挥所脱离各军指挥所60-80公里以上,这是因为指挥所有一线通信线路的架设迟缓,而且上述指挥所的通信器材没有开设第二个位置。只是到了1945年1月:37日,建立了通信兵预备队,情况才有好转。
在进攻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通信器材保持通信联络,在1943年各次战役中,集团军和军主要使用有线通信器材;在1944-1945年,主要使用无线电。谈到改进通信配系时,应当指出,在战争年代,正是坦克集团军积累了组织越级通信的经验,这也是现代自动化通信配系的特点。为实现这一理想,建立了指挥员的无线电枢纽部,结果集团军司令员和司令部越过军级同旅长通话,收集情报。这样的通信配系在战争年代是适用的,因为提高了情报流通的效率和可靠程度;减轻了通信线路的负担,在军队快速机动作战的条件下传递的情报不断增多时,这一点特别重要。为了提高通信联络的稳定性,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在卢布林一布列斯特战役中,坦克第2集团军在通话紧张时调动.无线电网的部分电台参加无线电专门通信,以及参谋长电台参加司令员的无线电网,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及时机动通信器材、使用基本的和迂回的通信线路、建立损坏通信线路修复队,都具有重大意义。从1944年夏开始,在许多战役中都设立了中间电台群,如卢布林一布列斯特战役中的坦克第2集团军,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和柏林卜战役中的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集团军各兵团距离方面军其他兵力30-60公里么上时才建立中间电台群。保障通信器材传逸情报可靠的办法有:提高通信兵的专业水平,等级专业人员的人数由1943年占全体人员的10-15%,增加到1945年初的88-90%;提高译电机关的工作质量,最主要的情报进行复式通信。从1944年秋季开始,荫蔽指挥的程度提高了,不是像从前那样制定整个战役的荫蔽指挥文件,而是相继制定各阶段的文件。此外,还采取了伪装通信枢纽部和通信器材的措施。
所有这些措施以及其他一些措施,在1944-1945年的战役中提高了进攻过程中传送情报的连续性、可靠性、确实性和荫蔽性。全面研究在战争年代指挥坦克集团军的经验时应当指出,坦克兵行动的快速性、机动性和大纵深,以及战斗和交战过程中情况的急剧变化,都对各级指挥提高了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有:不断研究情况,认真观察敌军行动,迅速而正确地计算兵力兵器,确定完成任务的行动方法。为节约时间而斗争是指挥员和司令部活动中的重要任务。因此,经验告诉我们,一切命令都应简短而明了,不致引起误解,部属受领任务时能清楚地了解任务:何时做什么,同谁协同行动,受谁支援。保持不间断的协同动作,对取得战役胜利具有决定意义。保持协同动作的主要方法是相互了解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规定统一的判定方位和目标指示系统,保持各兵团、各部队和各兵种之间稳定的通信联络,达速恢复已被破坏的协同动作,或者根据新决心重新组织协同动作。
以在的战争经验表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