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坦克集团军战斗运用原则(2 / 5)
主要突击方向上造成对敌的决定性优势,步兵3-5倍,炮兵和坦克6-8倍。由于战役军团战斗能力增强,根据战争经验组织准备和实施战役的艺术有所提高,使得方面军进攻战役的规模扩大了。从表8可以看出,战争期间战役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战役纵深(3-4倍)和平均进攻速度(5-6倍)增长了许多。而坦克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大大超过了合成兵团的进攻速度。方面军进攻战役的最重阶段是突破敌人防御的战术地幅。自从1942年1月10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下达的指示中规定,要由突击集团实施对敌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敌人转入阵地防御和我方面军的战斗能力提高以后,一个突击集团都要编包括坦克集团军在内的2-3个(或更多的)集团军。
注:莫斯科反攻时,战役纵深达90-200公里。
方面军通常在1、2个,有时是3个地段上突破防御。例如,在1943年8月的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战役中,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了两个突击:主要突击——兵力为2个合成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辅助突击——兵力为2个合成集团军。在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白俄罗斯第l方面军实施三个突击:由马格奴谢夫登陆场实施的突击;兵力为3个合成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由普拉夫登陆场实施的突击,兵力为2个集团军;在方面军右翼实施的突击,兵力为1个集团军。为可靠压制敌人防御,进行了炮兵和航空兵的火力准备。突破任务由加强有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和炮兵的步兵兵团担负,并集中炮兵和航空兵对突破地段进行不间断的支援。为能高速突破敌人防御的战术地幅,使用了由坦克(机械化)军编成的集团军快速集群,有时还部分或全部地投人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坦克集团军)。
为顺利实施突破,合理地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和使用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具有重大意义。在步兵战斗队形中编入大量的直接支援步兵的克坦,可以促使迅速突破敌人防御的战术地幅。这也为集团军和方面军快速集群进入交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以装甲坦克军团实施深远的分割突击,可以破坏被分割敌军集团的协同动作,使其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便于我只高速度向深远纵深发展进攻。从战争第二阶段开始,通常在进攻第一日的前半日完成对主要防御地带的突破,于第二日或第一日日终完成对防御的整个战术地幅的突破。
在完成对战术地幅的突破以后,即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的基本内容通常是:对敌人实施战役追击,在遭遇交战中歼灭敌预备队,从行进间通过中间防御地区,强渡水障碍,围歼敌军集团。坦克集团军对顺利完成方而军这些任务起着主要的作用。总的看来,战争期间方面军进攻战役的特点是:战役目的具有决定意义,高度的机动性,以各种方法完成各种任务,进攻规模大。苏军顺利解决了以下问题:突破敌整个战役纵深的防御,高速发展进攻和围歼强大敌军集团。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能在各个战役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各兵种和航空兵。
坦克集团军在方面军战役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坦克集团军作为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的战役军团,在战争时期是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掌握的兵力,通常配属给在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上行动的方面军。其地位由方面军司令员(有时是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根据战役企图、集团军编成、敌人防御性质、双方兵力对比、地形条件和许多其它因素来确定。在1943至1945年的绝大多数进攻战役中,坦克集团军编成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发展胜利的梯队),使用在主要突击方向上,是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的主要兵力。仅在个别的战役中(例如科尔松一谢夫琴科夫斯基、布达佩斯和远东等战役中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编入了方面军的第一梯队,并在直接接敌的情况下开始战斗行动。还在战前就有人主张由合成集团军的步兵兵团突破敌人的主要防御地带。认为,快速军队(指坦克军)可用于在6-8公里纵深完成对战术地幅的突破,或者是在突破第二防御地带后向纵深或向一翼发展战役胜利。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独立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正是这样使用的:.在1943年的《野战条令(草案)》中指出,“快速兵团通常在合成兵团突破主要防御地带以后,冲击的步兵进至敌炮兵阵地地域时进入突破口,或者(敌人防御坚固时)在合成兵团占领敌第二防御地带后进入突破口。”
至于坦克集团军,其进入突破口的最有利的时机应当是在方面军第一梯队合成集团军突破整个的战术地幅以后。但在事实上经常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为提高突破速度,坦克集团军通常在战役第一日中午或第二日晨,由距敌防御前沿68公里的纵深地区进入交战。坦克集团军在大战期间实施的进攻战役中,约有80%以上的战役,是参加对整个战术地幅的突破。在过去战争中的具体条件下这样使用是被迫的。主要是因为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数量不足。虽然坦克集团军在突破敌防御战术地幅的过程中,人员和车辆武器都要遭到一定的损失,但这却赢得了时间,为先敌机动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