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海权(1 / 2)
京城外,码头。
“宁波侯,你真的不把算回归故国吗,如果你愿意,本王可以在皇上面前替你说些好话。”曾纪泽对同来为太平天国使臣送行的李世贤说。
李世贤一声轻叹,摇头道:“多谢吴王好意,大明待我不薄,我一家人在南京城住得挺安稳,就没必要再过这大江了。”
李世贤做为太平天国栋梁之一,以他这样特殊的地位,身为降将,自与程学启这样的普通降将不同。自杭州归顺那时起,他就注定一辈子只能过着无风无浪,被人时刻监视的日子,曾纪泽不信他会不想去江北,在他那天王兄长手下继续过他荣光无限的王爷生活。
“如今太平天国与我大明已成友好邦交之国,按道理来讲,宁波侯有权利选择去留。本王也知道,你去了江北必然比现在的情况要舒服得多,你若真想回去就没必要客气,本王言出必行,一定会为你说话。
”
李世贤笑了笑.,道:“就算太平天国能给我更多的荣华富贵,那又如何呢,早晚还不是得做亡国之臣,到那个时候,只怕我就没有脸再见吴王你了。”
曾纪泽听得出他话中之.意,便也笑道:“天下大势,未有定数,将来乾坤谁主宰,宁波侯又怎能如此确定呢。”
李世贤远眺.大江,意味深长的说道:“大明有吴王这样的人物在,天下大势,早已成定局。世贤再无才能,这一点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这一番话,似出肺腑,曾纪泽笑而不语。
二人策马来到码头.,西王蔡元隆正要登上过江之船,见吴王亲来,忙是迎上前来。曾纪泽翻身下马,抱拳道:“皇上知道西王今天要回国,故特命本王来代为相送,本王顺便也邀了宁波侯来送送故人。”
蔡元隆.看着形容颇为憔悴地李世贤。勉强笑着说道:“叔父。你有什么话要托我转告给天王地吗?”蔡元隆说话间暗使眼色。那意思分明就是想让他提出归国地请求。然后他这个使臣才有机会有所行动。
不过。李世贤地回答却让蔡.元隆失望了。他只是轻出了一口气。道:“你替我转告天王。保重好身体。天意有自定数。凡事不必太过计较得失。就这些吧。”
蔡元隆有些意外。却又不好再说什么。只当李世贤有什么苦衷一样。他转而向曾纪泽道:“吴王。贵我两国既已成为友邦。那对付满清之事。吴王可已有计划曾纪泽道:“这个好说。待时机成熟。我两国分兵北上。攻灭满清。中分天下。”
蔡元隆沉默了片刻。又道:“攻灭满清。中分天下。集贵我两国之力。自然不在话下。但古语有云。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灭了满清之后。吴王以为我两国之间。能和平共存吗?”
曾纪泽哈哈大笑。豪然道:“天意难测。若真到了你我都不愿意看到地那一天。那就看谁能更得上天之眷顾了。”
蔡元隆怔了一怔,却也笑了,道:“元隆能与吴王数度交手,实乃三生有幸也!诚如吴王所言,那我们就看天意如何吧。”
言罢,蔡元隆便抱拳告辞,上了明军水师为他备好的舢板快船,趁着江风扬帆离港口,渐驰渐远。
吴王先翻身上马而去,李世贤望着远去的帆船,口中喃喃道:“这一别,也许就再无相见之日了吧,唉,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啊后,他不再留恋,却也转身上马,紧随吴王而去。
随着吴王在江苏、浙江等地实行的土地改革渐见成效,曾皇遂决定在大明所辖之境全面推行。曾纪泽这一套土地改革,主旨便是抑制大地主对土地兼并,扶持中小地主的发展,因为曾纪泽清楚的知道,如果想使国家走上私有制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否拥有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果任由大地主们继续兼并发展,不但将使更多的农民失去生活来源,影响社会的稳定,将来还有可以发展成为寡头经济,尽管那样的国家也将是私有制,但却是一种畸形的私有体制,并不利于国家良性发展。
中小地主,以及各式各样的商人,将是国家私有化的主力军,将他们培养成为最初的中产阶级,再由他们培植出更多的中产阶级,使之不断发展,最终将中产阶级推上历史的舞台,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要组成单位。曾纪泽已为他的改革画下了好大一幅蓝图。
同时,东军的接连胜利,使得大明统治层更加认识到武器的重要性,首先在曾国的要求下,国家投资建立了汉阳枪械局造炮局。由于先前已经有上海武器制造局的经验,T3之培养了大批的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他在这件事上并没有抱有私心,不遗余力的为两座新兵工厂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而在教育方面,国立武汉公学堂、南京中央学堂、湖南师范学堂、安庆技术学堂等多所高等学府纷纷成立,而这些大学的师资力量,除了传统的儒学教师,以及部分外教之外,多数都是来自复旦公学堂的毕业生,这些人作为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如同星星之火一般,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将知识的火焰照耀整个大明。
紧接着,曾纪泽又再次向曾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