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咫尺天涯 第十章 初涉政事(1 / 2)
斗七星在一片黑天幕上闪烁。银河从夜空中穿过|晕让夜空的神秘深邃而丽。
满天繁星。半轮明月。
顺治和陈旭日一前一后走在南苑宽广而平阔的草地上。
盛夏昼长夜短。此时天黑的透了。算来已经是深夜。
习惯了没有电的日子习惯了早睡早起。往常这时候陈旭日差不多就上床休息了。今晚上却被皇帝叫到了外面。
没有打火把侍候人倒是提了盏灯笼隔了一距离。都在后面候着。黯淡的烛光照不亮他们脚|的路。星光和月光笼罩四野。视野倒不觉的十分受限。
只不过。陈旭日瞪大眼睛。仍是看不清楚顺治脸上的表情。他的脸一半暴露在月光下。一半隐在黑暗的阴影里。一味沉默着。
草尖上挂着未能成形的露迹。人从中踏过。时间稍长。水渍积少成多。不免就打湿了鞋袜。
陈旭日对此倒不的十分难过。他不再刻意去观察顺治的表情。而是挺起胸膛。深深呼吸一口夜晚户外清新凉爽的空气。
“陈旭日。朕今晚叫你出来为什么你知道吗?”
顺治半仰着头。望头天空那一泓清辉。突然开口道。
陈旭日嘴里回答的谨慎。却是心知肚明。十有八九。必是冲着前日自己的那个主意。嗯。严格来说。也不算主意。他只是隐隐暗示了一个方向。地法逃人法是清初两大弊政。与百姓切身|益息息相关。
满清入关。至今年止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了。如今京畿地区。几无可圈之地。直隶北直至山东地界。大片良田被满人亲贵随意圈占。圈地造成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流民。人心惶惑。不知自家辛勤耕种之地。什么时候就会在一纸空文下易主。使的辈辛苦一朝成空结果便造成无心种。而扶老携。离乡逃亡。
陈旭日之所以敢大胆触及这个问题。一者实是瞧不惯满人仗势蛮横强占他人财产。却无律约束。再者。他也看的清楚。眼下是时候思改革之法了。
“不要在我面前卖关子。”顺治点道:“两天你跟朕提起的那诗总不致于是无缘无故在朕跟前面弄吧?有什么想法。你尽可以直接说。放开胆子说。说的详细朕不会因为个怪罪你。”
陈旭日抬头望天。
耳边能听到远远近近传来的蛙叫。一声一声。然,是虫声昵喃。偶尔传来几声蝉鸣和鸟叫。嘈杂却又让人感到从没有过地宁静。
在这样的天地里生命好像格外|实四野空阔。幕深远。让人生出地苍茫之叹。人其间行走显的格外渺小。与漫长的天地相比。人地一生太短暂了。在与大自然的接触里。能更清晰地感受到。
纵使身旁走着一位王。一时间。陈旭日仍然有些失神。
而且——寂寞!
常常。有很多想不请自来有多乱的打算峰拥挤在心里。成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零乱思绪。
想做的事情太多受现实所限。就只能成为脑中不成形的思绪。有时候。这种压抑积的了积的多了。让人容易变地望甚至是烦燥。
陈旭日很想有个人。可以推心置腹的商量一下。他想有个人可以听自己倾诉。或者给予一点指引。
可是没有。所以。偶尔他会觉孤独。发自内心彻底的孤单寂寞。
或许是君王征询的口气。也或许是黑暗。给了某种他勇气。
畅所欲言的勇气。
“关于贵妃娘娘的谣传。均衡也在市井听说过一点……堵不如疏。衙门倘使因为这个抓人。是为下下策。其结果不外是坐实流言。激起百姓更大的好奇心。谈论的人只会更多。话经百人口添油加醋。最后只能越传越离谱。若是有心人加以利从中捣鬼。不但对贵妃娘娘不利。时日一久。怕是对太子甚至是皇上您也会造成不利地影响……”
“既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流言。不如另找一件事。引开大家的注意力……”
“废除圈地法?”
顺治皱眉。这问题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不小。
老实说。他不止一想过这个问题。也不止一次与臣下讨论过。朝中的声音从来就没有统一过。争议一都有。
汉大臣对此当然是-双手赞成。满大臣大多却是坚决反对到底。不但反对。更有甚者。因为圈地伊始。多尔辖下的正白旗占了最好的如今两黄旗的势。吵吵嚷嚷
当初圈占不公。要重新换过。
陈旭日低声道:“皇上现在最苦恼的。应该是财政吧?打仗要钱。赏要钱。招抚要钱。兴建宫殿要钱。修建先皇陵寝要钱。安顿京师流民要钱……”
“朝廷地收入。无非是赋税漕运盐课铸钱几项。其中赋税是国库收入来源重中之重。可眼下。各地百姓不堪战乱流离失所。圈地造成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流民。大部分熟地掌握在王公亲贵们手中。地所的归个人。朝廷赋税从何来?”
顺治眉头皱的死紧:情况确实就是这么个情况。朝中臣子虽多。却是一个个就知道跟自己伸手。庞大的费开支是省不的的。臣子的钱粮要按时发放。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