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圣土遗民 (2)(2 / 6)
高叫:“吉时到!”抬头看去,见是一位老者手执铜锣,敲将起来,口中喊道:“打锣打锣喊灯,大众酬神,细路完灯!”
顿时鞭炮齐鸣,欢声雷动,“邓”字巨灯冉冉升起,高挂在正殿架梁正中,周围数十盏书有男丁名字的花灯也随之升起。鞭炮燃毕,祭祖仪式开始,邓氏族人,全体肃立,皓首银须的老族长九公上前点燃香束,插在香炉之内,然后手捧祭文,抑扬顿挫,朗朗宣读,其辞曰:
皇天后土,佑我邓氏。
吉水东来,岑田兆基。
钟灵美秀,川回山峙。
皇姑税马,子孙不息。
尚祈哲嗣,迭兴继起。
与日更新,世万世亿。
如视如颂,歌以水志。
宣读已毕,阖族人众在九公带领之下,向祖先神位三跪九叩,气氛庄严肃穆。易君恕非邓氏族人,在一旁长揖肃立,行宾客之礼。
礼毕,人们复归原位,依次就座。易君恕应邀与几位老者以及邓菁士、邓伯雄居于首桌,坐了贵宾席。此时,酒撰纷纷呈将上来,百桌宴席之上,都是大坛美酒,诸多美谈,当中簇拥着一只打着铜箍的巨大木盆,盛着一层层垒起来的菜肴,干大鳝、白切鸡、鲜鱿鱼、五花肉、肉丸、腐竹、白萝卜、油豆腐、姜、蒜、八角……应有尽有,这便是享誉粤地、历久不衰的“盆菜”,只有上元灯节和“太平清醮”才可享用,可见其隆重。
喜宴就要开始。这时,老族长九公站起身来,说道:“诸位雅静!开宴之前,伯雄还有话要说!”
顿时,场内鸦雀无声,人们的目光齐齐地投向邓伯雄。
邓伯雄离开座席,走到香案前面,拱手道:“诸位父老叔伯兄弟!一年一度,上元佳节来临,今天我们聚集一堂,祭祀祖先,庆祝新添男丁,我在此向大家贺喜!”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异口同声道:“同喜,同喜!”
邓伯雄接着说:“我邓氏自从先祖汉黻公由江西吉水迁居到此,九百余年,克绍箕裘,食毛践土,艰苦创业,今天这大片田园、旺盛人丁,来之不易!如今祸从天降,朝廷已经把新安县境租给英国,鬼佬就要入我境内,土地将充公,居民将征税,房屋将登记,河溪山林将禁止渔猎,妇女将遭奸淫掳掠,牛羊鸡犬将被任意屠杀,我九百年祖业将毁于一旦,万千人口将沦为亡国奴!我堂堂炎黄子孙,大宋皇姑后裔,怎能忍受这等奇耻大辱?朝廷不要我们,大清国抛弃了我们,我们只有自己奋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他望着场内黑压压的人群,叫道:“今年年满十六岁的男丁,都站到前面来!”
场内一阵骚动,人群中陆续走出一些半大少年,在正殿前依次排成两排,有数十名之多。
邓伯雄巡视着这些孩子,说:“恭喜你们,年满十六岁,成了了,一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男子汉是做什么的?保国守土,御侮抗敌!从明天起,你们也和阿伯、阿叔、阿哥们一起,去操场练武,拿起刀枪,准备迎敌!”
“是!”孩子们齐声喊道,那声音还带着稚气未脱的童声。
邓伯雄怜爱地看着他们:“十六岁,正是读书的年龄,让你们上阵杀敌,实在于心不忍,但是,大敌当前,也是迫不得已,你们要做邓氏好儿郎!”
“是!”那些同龄少年齐声喊道。
“授枪!”邓伯雄一声令下,身后便有一名精壮汉子走上前来,把竖立在香案旁的红缨长矛,拿起一支,递与邓伯雄。
邓伯雄持枪在手,高声唱名,排在第一个的少年便应声:“有!”迈步出列,庄严地接过那原始的武器,扛在肩上,昂然走下台去。
邓伯雄一一唱名,把长矛授予这些少年,等到最后一个授枪完毕,祠堂前后两院的宴席上已是红缨林立。
邓伯雄把手一挥,高声宣布:“开宴!”
顿时,正殿前的两面大鼓“咚咚”地擂起来,那鼓声惊天动地!
老族长颤巍巍立起身来,和他的曾孙伯雄、菁士一起,举杯向远方的来客易君恕致意……
易君恕倏然起立,双手捧杯,向这位寿翁,向邓氏家族,向戊戌新丁和所有已经成丁的男儿,表达由衷的祝愿……
鼓声咚咚,震动了锦田的大地,湮没了人们的殷殷话语,这是出征的战鼓,在国难当头之际,沿袭九百年的邓氏丁酒宴,变成了威武雄壮的誓师宴。
一轮明月之下,在十余里之外的厦村,邓氏宗祠“友恭堂”里,也同样张灯结彩,吃盆菜、饮了酒,庆贺在过去的一年里,邓氏家族又新添了子孙。当年,锦田邓氏九世祖邓洪惠、邓洪蛰兄弟两人移居这里,一代代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如今已经发展成东头村、罗屋村、巷尾村、新围、锡降围、锡降村、祥降围、新屋村这一大片村庄,绝大多数都是邓氏子孙,与始祖迁粤的发祥之地锦田一脉相连。
傍晚时分,老莫乘着轿子,赶到了他的老家厦村。进了家门,老婆、儿女见老太爷衣锦还乡,居家团圆,共度元宵佳节,自然欢欢喜喜。老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