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灵肉鬼神 (1)(6 / 11)
谁会愚蠢到当面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又有谁会不厌其烦地去调查、了解他昨天是否真地在生病?他连做出解释的机会也没有了!
林若翰平静的心情被突如其来的烦恼打乱了。他哪里能够想到,新总督刚刚上任三天,就被他得罪了呢?
望着近在咫尺的总督,林若翰惶惶然不知所措,而这时,主礼人已经按照预定的程序,和全体会众一起诵读《认罪文》了。他连忙收住纵逸的思绪,跟随上去:
最慈悲的天父,我们常随自己的意思,放纵自己的私欲,违犯了天父的旨意。当做的不做,不当做的反去做,性情软弱,无力自救。现在我们承认自己所犯的罪,求主怜悯。赦免。又求慈悲的父,叫我们从今以后,尊奉天父,奉公守法,爱人如己,将荣耀归于天父的圣名。这都是靠着我主耶稣基督的功劳而求。阿门。
白发苍苍的老牧师怀着谦卑之心,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祈求主的赦免。这《认罪文》也是他诵读过千万遍的,今天读来,感触尤深。准确地说,他不是痛悔自己犯了什么“罪”,而是深深地懊恼自己不应有的失误。今年以来,他已经有两次重大失误了!一是夏秋之交的北京之行,他卷入了那场短命的“百日维新”,损失惨重。林若翰来华三十八年,频繁往返于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倾注心血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持久的研究、考察,写下一部部专著,成为一位知名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决非仅仅出于“学术研究”的兴趣,而是要借助于皇帝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个东方专制帝国,知识分子要想有所作为,惟一的出路就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即便来自西方的洋儒也是如此,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都是和林若翰差不多同时来华的,他们因为译书、办报有功,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分别被授予三品和五品官衔,林若翰至今仍然是一名布衣白丁,在他们面前相形见继。他急于建功立业,却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押”错了“宝”,变法失败,翻云覆雨,他不但一无所获,还交恶于皇太后及其“后党”,成为在北京不受欢迎的人,从此结束了在中国的政治生涯,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中国问题专家”痛失用武之地!这一惨败使他对政治心灰意冷,返回香港,退隐翰园,不求闻达,只愿主赐给他平安,在爱女的陪伴下度过余生。然而他又怎能料到,向来毫无瓜葛的迟孟桓却在这时把手伸进翰园,打破了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平地骤起波澜,使他在一怒之下大病罹身,险些提前去见上帝!就在他头脑昏昏、心烦意乱地卧病在床之际,魔鬼让他犯了又一个错误:谢绝出席总督宣誓就职典礼。为什么轻率地做出这样的决定?试想,如果在北京的时候接到光绪皇帝召见的谕令,即使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他会谢绝吗?当然不会,哪怕是他所不喜欢的皇太后,假若某一天突然心血来潮,传下懿旨让他到颐和园陛见,他也会受宠若惊,抱病驰驱,三跪九叩,谢主隆恩。那么,为什么对卜力总督却没有这样做?要知道,你毕竟不是大清国的臣民,北京之行成也罢,败也罢,可留则留,当去则去,哪怕一辈子不再涉足中国大陆,总还是另有天地;可是,你是一名英国公民啊,居住香港三十八年之久,应该比谁都明白,总督是奉大英女王陛下之命统治香港的最高行政长官,在这块远东殖民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们甚至说“总督仅次于上帝”,而你是居住在香港的大英臣民,对你来说,难道总督不比中国皇帝、皇太后更重要吗?新总督宣誓就职是香港的头等大事,许多人眼巴巴地盼望着能够亲身恭临盛典,而你接到了请柬却自动放弃了。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是狂妄之极!你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圣约翰大教堂的牧师,在宗教崇拜典礼中你是主角,充当上帝的代言人,为信徒所仰望,而在香港的政治舞台上,总督才是主角,你连个小小的配角都不是,只不过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是总督治下的一个老百姓而已,有什么可狂妄啊?不,上帝可以作证,林若翰虽然有些孤傲自负,但并不是一个目无尊长的人,更不可能连总督都不放在眼里,居住香港三十八年来,他先后经历了赫科莱斯·罗便臣、麦当奴、坚尼地、轩尼诗、宝云、德辅、威廉·罗便臣时代,已经是“七朝元老”,七位总督照例都是到圣约翰大教堂参加各种崇拜仪式,林若翰历来对他们都是恭而敬之,怎么可能惟独对新官上任的卜力总督大不敬呢?实在是因为重病之中心力交瘁而疏忽了!他以为只要据实禀报自己正在生病,便可以得到谅解,岂不知,怀疑和猜忌是人的天性,你所说的话别人就都相信吗?那么重要的场合你不出席,就给了别人任意猜测的权利,人家说什么是什么,“人言可畏”啊!而总督刚刚到任,人地生疏,必然先入为主,对这个谢绝出席他的就职庆典的人还能有什么好印象?在总督的五年任期之内,圣约翰大教堂是他参加主日崇拜必到的地方,今天刚刚是第一次,就已经让林若翰领受了这份尴尬,未来漫长的五年又该怎么度过?
想到这些,老牧师懊悔不已,口中诵读的《认罪文》字字句句打在他的心上,“当做的不做,不当做的反倒去做”,是啊,自己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