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东瀛之石(7)(3 / 4)
大清国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内附的场面,前面的一百多年将近两百年的,是因为自己看不上别人,后面几十年,是因为别人觉得自己日薄西山跟着这样的大哥很没前途。
琉球国的内附所撼动的国家并不只有大清异国,还有和大清一衣带水相隔的好邻居日本,要说日本本来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好,虽然战败了但是可以借此契机让琉球国脱离大清附属国的身份为自己掌控,如果这个目标能成功的话,打台湾的正常买卖自己也不算是赔本儿的一方。
可是谁承想,这眼皮儿还没来得及眨一下,琉球国摇身一变,从一个大清国的一个“干儿子”瞬间便成了“亲儿子”,琉球国王尚泰带着自己的儿子、弟弟、侄子、捧着琉球国的国印,乐呵呵地跑到了北京城居住,被年轻的同治皇帝大家表彰其中曾之后风味了安顺郡王,连同他的儿子、侄子也一同被封为了贝勒、贝子。
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双方十分和乐,但是据说大清过此次也是放下了大国的身段,威逼利诱地无所不用其极,愣是不到一天的功夫就不战而屈人之兵,把整个琉球国给拿下了,而且动用的还是一个和同治皇帝同岁的年轻官员。
就连新兴的日本也不得不感叹大清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了。
北京城里的好戏还没有演完,大清朝廷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在琉球境内制府设县,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联官员都是就进调配,有的干脆直接重新给原来的旧吏发了官印,官服,再把牌坊一换,就当是认了新的主子,那速度,好像是稍微慢一点儿,琉球就要被太平洋给淹了一样。
琉球国之梦彻底破碎,但是这不代表着不用和谈,毕竟这年头,这仗打完了,哪有不坐下谈一谈,就算是友军还得坐下来一块分分赃呢,更何况是两个敌对的势力,总有一方等着分赃,本来日本国以为这个急着等分赃的国家会是自己,可是随着琉球国的内附,这次和谈就成了一个他想多过去就注定躲不过去的劫难,这可是任天照大神显灵也难得帮得了他们的了。
伊藤博文带领的日本使臣惴惴不安地跑到了北京,本来打算在北京和谈,可是人家的地盘人家说了算数。
京城是什么地方,那是皇上呆的地方,你说在京城谈就在京城谈吗?
于是一纸通知,又将风尘仆仆地日本使节团给引到了位于江苏的应天府。
应天府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十年之前,这里还是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太平天国的首府,三十多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大清国和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自此开始了一个帝国漫长的耻辱。
如果说,大清帝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是十多年前的火烧圆明园,那么这一切的起点,都是来自于应天府的。
而此次谈判中,大清帝国的首席交涉人直隶总督——李鸿章,之所以放弃了原来拟定的地点北京城,而宁愿自己多跑小半个中国,到千里之外的江宁来谈判,只是因为,他刚刚在琉球国内附一事上立了首功的干儿子沈哲曾经说过,我华夏的尊严是在哪里丢失的,就要在哪里找回来,不敢怎么样,江宁这个彩头,倒是比其他地方都要好一些。
跟别人不一样,沈哲没有来得及回京,不过说白了也是朝廷还没有明文召他会经,虽然被重新启用,首庄事物,办的也算是个开门红,但是怎么说都还是属于丁忧之期,朝廷没有说话,确切一点儿说是皇上和太后还没有发话,他也不敢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回了京师,怎么也是说不过去的。
不过这次在南京与日本和谈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找借口回京的极好机会,就算是回不了京城,他也大可以和李鸿章一起直接去保定,不管怎么李鸿章那边的消息肯定比在这岭南要来的快上一些。
沈哲对南京并不陌生,他出生伊始,就在这个地方,南京市六朝古都,风水是龙盘虎踞,自然没得说。但是这地处江南,从骨子里就抹不掉江南的那股艳丽的劲头,因此从古至今,凡是定都江宁的王朝虽然多,却也难得长久,同是古都,江宁的大气就与西安有所不同,长安的大气凝聚着始皇帝扫平六国的雄浑,汉武帝北伐匈奴的豪迈,藏于黄土高坡的千沟万壑之间,而江宁的大气则是葬身于江南的温山软水之中,吴头楚尾之间,给这份大气有凭空添加了一丝女性的柔美情怀,沈哲常常想,如果长安是秦皇汉武的话,那么江宁就是长孙皇后那样巾帼英雄式的人物。
独自走在秦淮河畔,不知不觉就绕进了乌衣巷,没有南京总统府和路边的梧桐树的南京,让沈哲觉得分外陌生,就连这里,也不是他记忆中的地方了。
从乌衣巷穿出,便到了夫子庙,夫子庙旁的江南贡院因为不是科考的念头而分外冷清,江南贡院也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地方,众所周知南方盛产佳人,也盛产才子,朝廷每次的科举,江南籍的书生总是能垄断前三甲,有的时候,朝廷甚至要有意将一些前面的排行让给江南籍以外的考生以示公平。这么一来,这江南贡院里别说走出的进士了,就是状元郎,恐怕也难得轻易就数得出来。
可是偏偏能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