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帝师(下)(2 / 3)
年就和六爷到西洋去了,这才未有进士及第之机遇。”
慈安不知是思维单纯还是不愿拂慈禧的面子,竟似是接受了这个说法,颇为欣慰地问:“那沈卿家还是志于金榜题名的了?”
慈禧这回是没给沈哲一点自主回答的机会,立刻将话接了过去:“那是自然,凡大清之士有何人不以此为己任?只是这殿试之期方过,下次又要三年,然皇上已要亲政,则一良友伴学不可耽误。”看出慈安看自己的眼神越来越疑惑,慈禧的心里陡然涌上一股狠劲儿。先帝都死了那么多年,今时今日她慈禧想做的事还轮得到慈安来说道,语气也没有了起初的刻意地亲昵,恭敬的态度有些冷冷地讽刺“姐姐若是担心,妹妹已取来了沈卿家当年应考的答卷,这是骡子是马,姐姐大可自己定夺。”说罢,厉声唤道:“小李子——”
一个中年太监应声弓腰捧卷,踏着小碎步一路小跑过来,将手中的卷宗呈上与慈安。
沈哲仍是跪着,没敢抬头,不过料想自己就算看了也不见得判断得出那份被黄绸裹着的答卷是不是自己当年写的。但在他看来,以慈禧太后的精明谨慎此时断不应该呈上他真正那份文不对题的答卷给慈安太后“定夺”。安德海向东太后呈上的,多半应该是慈禧智囊团的成员“捻断数茎须”而造就的大作。
慈禧不时用余光去瞥身旁正在仔细翻阅那份答卷的慈安,观察她微微变化的眉间和嘴角。
“疆广无兵,域大无防?”东太后缓缓的念着这几个字,听得慈禧也是一心惊。,对于沈哲三年前应试的那份答卷慈禧自己并没有翻阅过,只是听别人提起过,此文虽不规整,措辞生涩,但胜在文风大气,叙事简练,观念不俗,这才被考官破格收录。更何况,以慈禧的打算是借这个机会给慈安一次下马威,让慈安知道,她慈禧不但是可以掌控朝堂,也会独步**。
她可真没想到,现在各省督学的品味怎么变得这么快,这见解是够大单独到,一上来就往国防上下刀子,这不是让她难办?眼看着自己这方转优为劣,东太后一方的攻势却是丝毫不减。
“沈卿家,你这‘无兵无防’是什么意思?”
慈禧此时有点紧张,能不能帮沈哲拿到一个侍读的职位只是她政治生涯中提都不值得一提的一次博弈,但是就慈禧个人而言,这场博弈的赌注根本和沈哲没什么关系,而是牵连到她能不能从慈安手里夺回她的儿子载淳。她想向先前那样将后话截过去,但文章不是她慈禧写的,解释权也自然不归她,况且东太后这回是点名道姓地指定了这个问题的回答人。她不由看了眼帘外的跪着的年轻人,似乎此时只能寄希望于这个人的表现。
“兵不能战,是以无兵,防不足以拒外,是以无妨。”
“沈卿家以为我大清之兵皆不能战?”慈安的声音微微上扬,要说大清防务不足拒外的确没什么反驳,但要说到士兵的战斗力,至少在现阶段还有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湘淮军。
“奴才以为,抗外者方为兵。”
沈哲的一句话立刻将慈安心中那一点镇压太平天国祸事的骄傲打得烟消云散,的确,对外的那才是兵,对付自己人的说白了不过只是家丁。
慈安半天没想上来说辞只得微微点了下头,在现在的大清什么事一扯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就没有推脱的借口。
见慈安不说话,慈禧的心里也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只是短短数十字的对话,在她心里掀起轩然大波,她向李莲英使了个眼色,李莲英会意,不动声色地退了出去。
慈禧旋即展开笑颜对慈安太后道:“姐姐觉得如何?从八品的国子监典簿是不是太屈才了。”
慈安太后不知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这种败局,将那份答卷合上交给一边的太监,淡淡的微笑一点也不尴尬“妹妹看着怎么办就怎么办便是。”
“那就恕妹妹僭越了。”
慈禧愀容正坐,拿出她在朝臣面前惯有的威严。
“沈卿家。”
沈哲识相地将本来低下的头压得更低些。
“今我大清之境,实千古未有之也,圣上幼沐圣人之言然夷学亦不可不明其所以,母后皇太后与哀家以卿之才,特擢卿为国子监祭酒,从四品衔兼任圣上侍读,知圣上以夷务。卿当精忠报国勿负皇恩。”
“奴才谢圣上、谢皇太后恩典!”
出了养心殿的大门,沈哲就看见了前面先出来的恭亲王奕的身影,便几个快步追了上去。
“给六王爷请安。”沈哲甩了下袖子当是行礼。
恭亲王经出访欧美一事早已经沈哲当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见是他,便笑道:“哟,沈大人。恭贺升迁呐!”
沈哲有些惭愧地一笑:“这还不是要谢王爷的举荐。”
恭亲王摆摆手,又拍拍沈哲的肩膀:“别谢。别谢。这件事本王可没亲自出面去找太后。”
“那是?”沈哲愣住,他是明摆着跟张树声说过他的事不用湘淮势力来操心,而他在京城之外出了恭亲王之外也没有跟别人有什么交情,更何况能让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