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突击(2 / 2)
,追了过去。这只小小的队伍瞬间就淹没在冲过来的大军当中,依克唐阿这位老人,用生命捍卫和证明了满人最后的血性和荣誉。
到处是聚在一起不知所措的清军,枪支军械随处可见。一群群身穿绿色军装扎着皮带看着就无比悍勇精神的军人从一个个军营杀入,对这些清军置之不理,可要是有反抗的,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就冲过去,毫不留情,然后又从一个个军营冲出去,向远方追了过去。这样的情景从十一月一日的上午开始,一直持续了一整天,数不清的兵马还有这些清兵都叫不出名字来的军械从眼前经过,让这些人彻底失去了最后一丝侥幸。
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直到第五天,同样的装束,同样黝黑结实的汉子整整过了七天,这些清军都习惯了每天看着这些神情严肃、行动利落的军队来解闷,心里慢慢有了一种又是嫉妒又是羡慕的心思。都是当兵吃饭的,看看人家的精气神,看看人家穿的戴的。朝廷的兵也就有数的几支队伍粮饷充足,其他的拄着枪比要饭的也强不了哪去。到了第五天的下午,终于有人过来收拢这些败兵了。这些被雷得不轻的溃军也自觉得很,大多数都按着原来的编制跟着到了几个原来的军营,热乎乎的饭菜,让这些人觉得,日子似乎比原来要强得多了。
十一月一日刘五魁完成了对清军防线的突破,在这中间遇到在军营等待国防军到来的聂士成和马金叙。对这两位能和日本人拼命的清军将领,刘五魁也是早有耳闻并且印象不坏,只是说怎么来出来淮军自己做不了主,还是等总司令自己来和二位谈吧。自己急于行军,就留下了几个战士陪着两个人等着总司令,自己继续向天津方向进军。
十一月四日,第二军的前锋出现在塘沽,五日,第二军、第三军展开,占领天津外围的武清、静海、塘沽等地,对天津形成包围。十一月四日上午骑一军的三个师分别出现在门头沟、房山、大兴,下午五时左右,骑二军占领昌平、怀柔、顺义,共六万骑兵已经完成了对北京城的封锁。而耿彪的三个军,前锋已经抵近宝邸和蓟县,周雨轩的三十多万人马,已经将京津地区控制起来,而此时清廷在天津的守军,在收拢了部分从昌黎溃退的人马后,也才五万人,北京多一些,八万多人,两个城市就象秋天熟透了的果子,随时都会从枝头掉落下来。
这期间第七、八两军也在收拢清廷的残兵,在原来的军营设置的收容所,所有的清军经过甄别,穷苦百姓的想回家就可以回家还发给路费,想当兵的只要身体条件合适的暂时集中起来编成一军,日后慢慢再做处理。聂士成和马金叙也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这位东北自治政府的总统,和所有人一样,久经沙场的两位老将军对周雨轩的年轻十分惊讶。周雨轩自然是力邀两人在国防军中效力,只是聂士成一再坚持要回乡种田,周雨轩对这位历史上抗击日军的民族英雄自是不舍,就派了一个班的战士做为随从,让两个人这段时间先在东北游历一番,回来之后再做商议。见过了二人,周雨轩又想起一位老人,于是写了一封书信,让警卫团的王大宝送到保定的北洋大臣衙门,交给李鸿章。自己到没有要收服这位清末的权臣的想法,只要这位北洋集团的首脑人物不来振臂一呼给自己添麻烦就行了。
十一月十日,当第一、四、五军已经扫清了北京外围的据点,在城外展开的时候,周雨轩和耿彪出现在设在大兴的前敌指挥部。事态比想象的要顺利得多,尽管清廷已经电令各省的总督、提督北上和东进勤王,可响应者寥寥无几。陕甘总督长庚调动了仅有的三万人马,兵出西安,五天里走了一百多公里,也算是做了个姿态,其他几个总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谭钟麟等人,连口头上声讨叛军都省略了,都在静观事态的发展。
周雨轩也没有着急,让刘五魁那边先围起来,别让天津守军突围就成了,北京这边也一样。两个重镇,都是文化古都,从城墙上拆一块下来到后世都价值连城,打烂了自己心疼啊。记得当初看大决战的时候,伟人说一个围而不打,一个打而不围,就是要和平解决北京。天津自己是围而不打了,那个打而不围的是张家口吧?现在已经是贡王父子的掌握之下了,连打都省了。
清廷这时已经乱了套,世铎的四十万人,一天之内就溃败了,这样的结果不但出乎清廷的预料,连周雨轩都事先缺乏估计。被压制的帝党入翁同和直流自然不会天真地认为,周雨轩是为了救出软禁在瀛台的光绪才兵临城下的。失势的一群倒霉蛋怀着有些幸灾乐祸的心情看着台上的人如何应对,心思活泛点的已经开始派人跟城外联系,弄个拥立新王的功劳之类。
慈禧等人更是自觉大祸临头。这位老佛爷一天走马灯似的传唤几个军机大臣和铁帽子王爷,神经质地总嘟囔着:“我说要西狩你们都不让我走,你们就是想害死我,就是想把这江山给了汉人。”弄的众人都战战兢兢,生怕触恼了这位太后,掉了脑袋。商议了好几天,谁都没什么好办法,只好搬出了老套路,求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