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反攻的序曲(1 / 2)
俄国的一个总督、两个上将率领十万多俄军将士呆在了战俘营,这个消息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是恼怒异常,立刻下令再调集二十万军队派往远东,准备在远东、鄂毕河和贝加尔湖地区分三路南下大举入侵中国。幸好总理大臣科科夫采夫和大臣会议主席维特伯爵一再劝说俄国的利益应该在欧洲,入侵中国将引发欧洲各国的不安并可能引发战争,尼古拉二世才勉强打消了这个念头,委派外务大臣弗彼梅舍尔斯基公爵前往东北商谈合约的事宜。
德皇威廉二世则是兴高采烈,对国防军的战斗力大加赞赏,同时也肯定了鲁登道夫关于和周雨轩结成军师同盟的意见,并且做出了实质性的表示。在俄军再次调动了五万军队,派往远东准备驻守海参崴的时候,德皇下令驻守在勃兰登堡地区的约二十万德军开始集结,向波兰边境移动,同时发表演说,再次重申了东北自治政府的总统周雨轩是德国的合作伙伴和德皇最好的朋友,“德国人在自己的朋友被拖入战争的时候,是不会坐视不理的,我们同敌人对话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大炮!”
见识了中国国防军的力量之后的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对华政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现在蛰伏在东北的自治政府,未必不会取代满清成为这个古老国家的代表。也正在这时,由唐绍仪和梁诚率领的东北外交团出访了欧美各国,自然在所到之处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尤其在美国,当唐绍仪抛出了有关机床、采油设备和人才培训的巨大订单的时候,在金融寡头和商业巨子的极力要求下,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高度赞扬了东北自治政府在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并表示双方的合作将会更加的深入和持久。对于李青准备邀请一些技术人员到中国工作的要求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国内也对满清这种做法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清廷和东北自治政府的冲突,那也只是兄弟阋墙,现在把东北给了俄国人然后引狼入室打中国人,这算是什么?而周雨轩慷慨悲壮的通电又同满清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虽无必胜之把握,却有必死之决心”这两句,更是人人传诵,对清廷的不满和对东北自治政府的向往更加深入人心。而东北的胜利,更是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在忍受了这么多年各国列强的欺凌之后,人们更加希望能有一位这样的带有些铁血色彩的人来领导这个国家,让中国人也能扬眉吐气,不再受洋人的欺负。
尽管对俄军的两场战役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但两万多人的损失仍然让周雨轩觉得十分的心痛,尤其是后期在围歼基谢列夫集团时炮兵的受挫,让周雨轩有乐一些危机感。幸好经过了近半年的消化和吸收德国人在火炮方面的经验,加上周雨轩不时把后世的一些兵器知识提纲携领地给大家进行一下灌输,目前沈阳军工厂已经可以生产10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射程在6公里左右,MG42气冷式机枪的研制也到了收尾的阶段,正在进行各种环境的测试,很快就可以投入生产。周雨轩批示,新式机枪要尽快大量地生产,同时成立单独的专门生产火炮的工厂大量生产并尽快武装部队,应着重发展口径105口径以上的榴弹炮。
经过了这场对俄战争的洗礼,年轻的中国国防军经受了考验成长了起来。现在俄军在远东一共就有在海参崴的五万军队,再让耿彪这群虎狼之师干呆着也不时个事情,于是调一军五军到宁远、葫芦岛一带休整,尽快补充兵员,恢复战斗力,尤其是一师,要尽快重建,幸存的三百一十八人除了周破虏在伤愈之后派到德国学习,其他人都作为骨干保留了下来。九军、十军到鹤岗、七台河一带布防并抓紧训练工作。骑一师和骑二师到喀喇沁地区休整,并进行扩军,由贡王提供兵员,以两个骑兵师为基干,扩充为两个军各三万人。第七、八两军在秦皇岛一带进行休整好训练并补充装备,这段时间周雨轩又从内蒙等地征集了不少的马匹,分发到辽西的各个军,提高了炮兵和机枪小组的行动力。
贡王这几年发展得相当快,尤其是在队日作战中,东北军缴获了大量的日军和清军的装备,除留下一部分武装预备役部队之外,约有近二十万之步枪被送到了草原上来。凭借着周雨轩的支持,贡王父子已经收服了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察哈尔、伊克昭、乌兰察布等盟的蒙族人,内蒙49旗已经大部分归顺到喀喇沁王爷的旗下。以此为基础,贡王已经武装了十八个骑兵师,分布在内蒙各地,并早就向周雨轩表示要合并到东北自治政府中来。考虑到目前还不想过份刺激到满清,周雨轩就没有答应贡王的请求。这次把两个骑兵师派过去,一个是要扩军,另一个就是要提高一下贡王的实力,毕竟以后向外蒙进军,这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清廷对俄军的战败显然缺乏准备。在得知俄国的十五万大军进入东北后,世铎也统帅清军向驻守在昌黎的第二军发动了攻势。尽管清军人数众多,可惜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力差得很。刘一炮带着第二军堵住清军的去路,根本就没有调动三军和四军的部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