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军改,收纳,天下太平(3 / 4)
,而对内的这一部分则是统合在清查司的属下。
再有,平日间内帐房就有查阅各处档案,抽调人员询问的权力,在清查司正式成立之后,这个权力被正式化了。清查司的人员,有权在某地要求某人对调查某事或者某人做出配合,而被制定的这名人员有义务完全的配合工作。
清查司成立之后,孙传庭和柳清扬、周扬短暂的交谈后,周扬就开始从济南府各州县衙门抽调有经验的衙役和老吏加入清查司,其余胶州营能完全控制的州府也是如此,大批经验丰富的刑名老手纷纷加入,让这个机构愈发的有效率和庞大。
不过,如果有人能看见孙传庭的笔记,就会发现这位胶州营文官第一大才对成立清查司一事颇为的矛盾。
说是随着山东地盘的扩大,文武各个部门的扩充,对人才人员的吸纳都是势在必行的,可军队这种集团还好,通过训练和种种方式,始终能保持官兵们对李孟的忠心,但是民政官吏的培养则没有这个效果,聪颖识字的人,基本上都是读书人,这类人对于大明的忠心最重,也最不能判明他们的态度。
田庄和商行的招募,肯定会泥沙俱下,为了保证对胶州营的归属感和最基本的水准,必须有人甄别监视。
甄别自然有成熟的田庄和商行系统,而监视这件却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有效率的密探机构来做。
身为明朝高官出身的士大夫,孙传庭对锦衣卫和东厂这些密探机构极为的反感,可身在胶州,却发现为了实现目的,自己亲手做出来了一个类似的密探机构,搞不好这个机构的能力和效率要比东厂和锦衣卫还要高。
这件事,的确是让人心中矛盾,更是有些哭笑不得。
五月间的山东,按照莱党和兖党的文人描述,那是气象一新,事事都是走上正轨,也开始所谓的海纳百川,一直被排斥在外面的那些文人士子开始被接纳进这个体系之中,这部分人更是谀词如潮,全无平日里清高自诩,要和胶州营划分界线的意思。
与之相对的,是圣人传承的孔府和皇族血裔的鲁王府,孔府的田产还有鲁王府的王庄绝大部分被剥夺,只给他们留下能支撑府内运转的田产生意,其余的一概被用丈量清理田产界限的名义剥夺。
这些肥沃的土地加上从前土地上那些熟练农民,全部被按照屯田田庄的规程重新整饬之后,归入了胶州营的产业之中。
平素里孔府有个大事小情,士林文人总会有大批的人跟着大惊小怪,感慨抨击,但这些举动,却没有什么人站出来跳脚。
现在大家可都是齐国公系统的人,不能为了外人伤了和气啊,如果有心人去关注下,前后十年间,山东各处文章,就会发现很多同一个人写的同一件事,看法和评价完全是相反的,的确是可笑。
所谓文人无行,大概说的就是此种现象了。
对下面军队的改变,李孟和一干智囊已经是尽量的采用变动较小的方式,各地的骨干部队基本不动,在扩充的同时实行改变,提升官职,实际上原有的指挥权没有变化,包括两营合一团,实际上团守备和副守备就是原来的两名营千总,按照功劳大小和年资分为正副。
可将近二十万部队的合并改编,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保守的估计也要到七月底才能初步完成。这还只是现有部队的改编,并不包括新近招收的新兵。
而且这次的扩军五万,几乎是把各个屯田田庄和武装盐丁之中适合从军的人员一扫而空,护庄队有维护田庄安定的职责,武装盐丁有负责地方上安定的职责,抽调到军中,地方上的安定这也是个大问题。
几经斟酌之后,还是有各军负责招兵的军官带着助手直接下到地方,在招兵所在地训练新兵,并且同时从屯田田庄的庄丁之中招募新的护庄队,还有在地方上那些亲胶州营家族之中招募武装盐丁,这样就算是有什么乱子,也可以就地的应变。
这个过程又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不过如今的胶州营的招兵却不是从前可比的,从前是要用足饷足粮保证,而且还要威逼利诱。
现如今的屯田田庄的屯田户们都知道,眼下外面的,特别是山东的年景渐渐的变好了,外面的那些平民百姓过得都是颇为快活,可自己是半农奴的身份,却不能享受到这样的福利,目前想要脱离这样的身份,唯一可行的手段,就是自家有子弟去当兵,只要去当兵,在去年颁布的“屯田军属改籍令”规定下,士兵家属立刻可以去除屯田户的身份,并且在几年之后又和外面军属同样的优惠待遇。
而要想要当士兵,就必须先加入屯田田庄的护庄队,这层层级级的利益牵动,自然是让屯田户们无比踊跃的参军,无比踊跃的参加护庄队,这甚至都有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青壮不愿意生产而愿意操持武力,又是让屯田田庄的管理者焦头烂额,好歹是稳定了下去,保证了生产。
至于武装盐丁,那可是中上人家以及更上层的山东大族,表示自己和胶州营系统亲密的重要象征。
谁家的孩子和子弟在武装盐丁之中服役,那就说明这家人是和胶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