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抉择(一) 字数:8534(3 / 5)
缺点也很突出:军事理论水平一流,实际打仗本领一般,战术死板指挥僵硬,临机不断、过于优柔,抗战参加过罗店死战,人称“血肉磨坊”,精神可嘉,伤亡太大,“书呆子”的名声就此落下。此后就越来越多的改作军事教育,直到此次出任兵团司令。此外相似的就是派系方面也很注重,朋党思想严重。
当然,如果大家细心查一查,就可以发现出身于土木工程系的将军们多半如此,政治上比较有为,而本职工作就比较糟糕,打仗的本事不佳。
何敬之是国军元老,长期出任国军的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和陈辞修素来不合。陈辞修系的大将黄培我也和他较过两次劲。
第一次是1943年,黄任五十四军军长,何的心腹将领关麟征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找到证据说黄培我吃空饷,以此为理由罢免黄培我,以自己派系的钟彬代替,从而试图兼并五十四军。关的证据确凿,但没想到黄培我吃空饷不是为了自己贪污,而是士兵生活太苦,他借多列一些人名来给士兵一点补贴。这时罢免他如同火上浇油,派人点检的时候全军哗然,闹得钟彬不敢上任,加上与关麟征早有宿怨,与黄培我关系又相当不错的胡寿山在最高统帅面前为他据理力争,何敬之吞并的企图没有实现。实际上最高统帅对资深的何敬之防范远远超过陈辞修,他是不会忘记当年在西安事变发生以后,何敬之在南京的积极表现的,自然也不会支持他吞并土木工程系的人马。
第二次就轮到杜光亭倒霉,杜是何一手培养起来的机械化名将,在国军里素有善战之名,论打仗老黄比不了,但也不是没吃过败仗。杜率远征军出兵缅甸,战败回国,负责对他的部队进行点检的就是黄培我。杜知道这老哥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但希望他能够开恩给自己少报些损失,留点儿面子,故此嘬着牙花宴请黄培我。宴会上果然气氛沉重,杜的幕僚有人为活跃气氛,便没话找话,和黄培我搭讪,不外乎什么近来天气很好,风调雨顺阿之类的废话。谁知黄看到何部长的人勾起旧恨,立刻发作: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哪里来的风调雨顺?杜部下听他口气,以为他要索贿,便问将军是否需要些款子给家乡?黄大怒曰:我家开的酱油铺米铺,发大水正好发国难财……杜长叹退席,知道这书呆子手里绝不会对自己留情。
但是后来最高统帅看到杜的远征军损失惨重,越发爱惜这位自己的爱将,又是黄培我始料不及的了。
黄培我打仗功夫不如杜光亭,和原任的整编十八军军长胡连(字伯玉)也是比不了,凭着在黄埔军校,陆军大学,德国柏林陆军大学学到的一身的军事理论功夫去搞军事教育,倒是一把好手,我们翻一翻国军的历史就会发现,像黄培我、李默庵、顾墨三等人如果一直让他们停留在军校领导或者地方首长的位置上可能会使他们更加的出色,不幸却都被驱赶到了不属于他们的战场上,导致误人误己。不过,他相比前面两人,有一点优势,就是对于南京的蒋总统绝对忠诚,只要是来自上峰的命令,他向来是无条件执行到底,绝对不打折扣。
自从1948年开始,国军在各处战场接连遭遇败绩,南京蒋总统为此困坐愁城,着手组建新型兵团对抗日益准备与他决战的解放军,他想起了他的主力王牌十八军,新组建的兵团包括十八军、十军、十四军、八十五军和从日本回来的新二十军,命名为十二兵团,司令官的人选却让蒋总统大伤脑筋,胡连已经是首选。然而,十二兵团当时的上司白健生一贯讨厌陈辞修、胡连,拼命抵触,蒋总统不知是怎样的考虑,竟然放弃了胡连,转而派遣参谋次长林中将去上海看望养病的陈辞修,请十八军的老长官来评选自己的新部下。陈辞修知道蒋的用意所在,就此推荐黄培我。黄培我时任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兼陆军训练处处长。蒋总统立即表示同意,并且不顾国防部何部长、华中的白总司令对黄培我的“书生不宜典兵”的评价,召见黄培我委以重任。黄培我顾虑重重,有畏难情绪,他和蒋总统约法三章:“等我打过这一仗之后,我还要回去办我的军校,司令官还是胡连同学来做。”蒋总统此时当然应允。
黄培我口中的胡连同学算得上国军,尤其是土木系为数不多的虎将。他是陈辞修、罗尤青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干将,他在国军中有善于苦战、鏖战、硬战之称,当然也素有骄横、狭隘之称。1946年,国军对山东重点进攻过程中,胡连在12月13日受到整编69师师长戴之奇的指责心怀不满,此后一战,胡连坐视69师被华野主力围困而不救,最后直接使戴之奇自杀和69师全军覆没,蒋总统在南京为戴某人发哀,却对对此负有重要责任的胡连无丝毫指责。次年,华野在泰蒙会战中再度设伏邀击胡连,胡连大意被围,如果不是第五军救援得力,胡连可能就在那时便效忠党国了。尽管如此,胡连在众多的国军将领中仍然算是很少吃解放军的亏的所谓的名将了。
胡连久任十八军和整编后的十一师师长,以为十二兵团司令官志在必得,没想到让他眼中的书呆子黄培我凭空摘了桃子,大为不满,此前,胡连可以攻掉同派系的罗广文取而代之,然则对于黄培我的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