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2)(9 / 11)
从军队中撤了出来。此时,为国民党军队政工系统的建设操劳奔波的潘佑强痛心不已,屡屡哭谏蒋介石,希望保留政工系统,蒋介石气得大骂他无知。从此,潘佑强便被蒋冷落了。过去,他主管党政军人事考核时,得罪了许多人,这些人便趁机找他的茬儿。有意思的是,在台湾出的《中华民国名人录》上,竟没有收录潘佑强的名字。他只好忍气吞声,隐居于《名人录》之外了。葛武*5却荣幸地上了《中华民国名人录》。有人说他运气好,好在他在伪国大召开时,贿赂选民当上了“国大代表”,而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大代表”一直没有再选,葛武*5竟成了终生“国大代表”,被国民党当局养了起来,直到1981年9月16曰去世。
梁干乔,1940年10月调任胡宗南在西安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陕西省军队组训民众动员指挥部”参谋处处长,企图实行军民一体,逐步吃掉陕甘宁边区。为此,梁干乔使出浑身解数,为胡宗南控制淳化、耀县地区效力。却不料,1945年6月26曰,梁干乔部的耀县警备营营长刘文化率士兵一部,向我陕甘宁边区警备一旅三团二营投诚,与此同时,高里镇碉垒守敌一个排的士兵将敌排长绑了起来,也向我赤水保安大队投诚。胡宗南闻讯后,怒气大发,狠狠地训斥了梁干乔一顿。梁干乔本来就体弱有病,回家后即卧床不起,不久死去。
萧赞育到台湾后,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很少过问政事,也因此而很快被换掉。他对宣传工作仍情有独钟,出任建设杂志社的主任委员兼发行人。他曾编写了一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现代知识大词典》。
曾扩情,这位被胡宗南委任的成都防卫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在成都战役中被俘。1959年12月4曰,曾扩情被特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公民,后到东北工作,历任辽宁省政府委员兼文史资料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先后写了《黄埔同学会始末》、《何梅协定前复兴社在华北的活动》等文章。1984年11月9曰在辽宁本溪去世,终年90岁。
复兴社元老腾杰,抗曰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迫于形势的发展,提出“要搞一个大组织”,把各方面的人都包括进来。1938年7月,“======青年团”成立,复兴社并入了三青团,腾杰等复兴社骨干也都进入了三青团中央干事会。从此,复兴社的组织形式已不复存在。但复兴社所控制的各个系统仍在其骨干分子掌握之中,听从蒋介石的集中统一指挥,故复兴社名亡而实存、阴魂一直不散。直到1946年,贺衷寒等许多人还认为有恢复复兴社组织的必要,企图以此来对付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一建议遭到了何应钦和张治中的反对。此后因战事紧迫,这一法西斯组织也就未能重新恢复。1949年腾杰逃到台湾后,为反攻大陆,他又设计了“反共复国总体组织与总体战略”计划。
杜心如,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竟不知所终了。有人说,杜心如随蒋跑到台湾去了;有人说,杜心如殉国自杀了。也有人传闻,杜心如被解放军俘虏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悠滺书擝 uuTXt。cOm 荃文字坂越牍
德国军售与中国抗战 字数:9032
转载自《德国军事中心》
193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头带德制钢盔,身着德式军服,使用德式军械的部队,这就是经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出来的新式中国陆军,这些部队在八年抗战中多次参加重大战役;而由德国顾问协助中国建立的军兵工厂,在抗战时的后勤补给上也发挥了关键性贡献。笔者在此将中德十年间(1928年-1938年)的军事关系作一简要介绍,以当时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指导援助为本文中心,而不详述中日战史之评析,期能使读者了解这段未被彰显的历史。
中国亟需现代化的军事体系自清末“自强运动”至民国建立前的五十年间,满清政府曾创建多所西式兵工厂试图建立军火工业,但其成效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科技水准落后,缺少重工业基础,导致国防工业所需的原料、技术、设备均需依赖外国,不但无法应付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并且只能模仿到外国落伍的武器,完全不能切合国防需求,所以从列强大量进口军火成为必要,但这也是中国军阀横行,大小内战不断的原因之一。
1911年民国建立,国内政局更加混乱,各省内战日趋激烈,对军火的需求量更大,满清时建立的兵工厂产量已不敷需求,所以外国军火进口量大增,其中自欧洲与日本输入者最多。第一次大战时(1914-1918),欧洲各国大战正酣,军火外销中国量钜幅减少,日本乘机大肆输入军火竟占了当时中国总进口量的80%。
1919年美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中国内战,并抵制日本独占中国军火市场,故倡议对中国武器与军火禁运,自1919年开始直至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而实际上,因欧战结束,欧洲战场使用过的各式军火大量低价外销,中国南北方政府、各省军阀还是以走私、偷运等种种方式,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