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国手布子(2 / 4)
中东,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名字意为“和平之城”,但事与愿违,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它往往成为战争争夺的关键,一次又一次的被战火焚烧。
原本因为大汉帝国与教廷的合作关系,自十字军东征以来耶路撒冷第一次没有伴随着冲突的双方势力,无论驻守它的十字军武装,还是周围的以色列王国和联合酋长国,都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
随着教廷的敕令到来,这种安宁的气氛被断然打破,局势又趋于紧张。
古老的街道上,全副武装的十字军骑士紧张的巡逻着,几处大军营内,骑士侍从们小心的刷洗战马、磨快刀枪,尽心竭力的做着战斗准备,而骑士们则挥动长枪,或者骑马排成整齐的队列练习列队冲锋,进行着紧张的战斗训练。
和以前对伊斯兰教徒作战不同,他们面对的敌人更加广泛,使用火器的汉军、同样是重装骑士的以色列王国、以及游牧骑兵为主的联合酋长国,而他们的力量则有相对的削弱:
一方面西欧的宗教狂热者们认为已经夺回了圣城耶路撒冷,就不再源源不断的前来;一方面十字军势力当中又缺少了一个战斗力最强的部分。已经加入以色列王国的圣殿骑士团。
所以十字军骑士们不得不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他们在牧师主持下进行着战前弥撒,亲吻着圣像,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也许这就是临终弥撒了。
耶路撒冷楚风曾经住过的行宫,如今又换了主人,耶路撒冷王国的亨利二世住了进来,拜楚风之赐,他的王国终于名符其实了——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所谓的耶路撒冷王国并不占有这座城市,他们被马木留克赶走了。只能待在阿卡德城堡,天气良好时说不定可以远眺圣城,实在丧气得很,是楚风把耶路撒冷还给教廷,亨利二世才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他并不会为此对大汉皇帝感恩戴德,但他也绝不希望再一次从耶路撒冷被人赶出去。
亨利二世的宫殿里济济一堂,亚美尼亚国王莱瓮三世、安条克亲王齐利雅德斯、的黎波里女伯爵露西娅、条顿骑士团总团长博克哈德.冯.施瓦登,医院骑士团总团长琼.德.维利尔斯……几乎所有十字军势力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首脑人物。
面对教廷和大汉帝国的争端,十字军势力处在了非常微妙的境地:一方面远征军主力去了小亚细亚,他们就处于大汉的侧腹位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奉教皇号令无疑会令大汉掣肘;
另一方面,中东十字军势力本身又处于大汉力量的包围之下,大汉帝国的三个藩属国,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王国和塞尔柱苏丹国把他们包夹起来,并且受到中东地区的主体民族阿拉伯人的仇视。
几百年积累的仇恨总是比一两年的深,十字军也曾希望阿拉伯穆斯林能把仇恨转移到大汉帝国,但他们非常无奈的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开了最高技能等级的群嘲,阿拉伯人对十字军的仇恨总比对大汉深。
甚至最近得知大汉与教廷交恶,还有一种说法在阿拉伯人当中流传,那就是依靠大汉来对付十字军——很多十字军高层怀疑这种说法来自老狐狸哈辛那方面。
那么打着十字旗的各方势力就不得不做出决断,究竟是旗帜鲜明的站在教廷一边,和大汉对着干,还是首鼠两端拖下去,或者干脆反过来倒向新的世界征服者?
博克哈德.冯.施瓦登,虔诚的德意志条顿骑士,似乎战争总能令他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挥舞着德国大剑不停的咆哮:“杀光异端,这些东方来的不信神的家伙,魔鬼的后裔,洪水一样涌来的*祸!条顿骑士已经做好了准备,只要开战,就给他们重重一击!”
“白痴”,亚美尼亚国王莱瓮三世低声骂了句。
亨利二世深表同情:“听说之前这家伙到亚美尼亚去过?天呐,您是怎么从这个疯子的唠叨下幸存的?”
莱瓮三世穿红色核桃心纹饰的国王长袍,是个须发花白的半老头子。他统治着亚美尼亚。
公元前九世纪,亚美尼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乌拉杜国。公元前六世纪,阿凯米尼得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亚美尼亚,建立大亚美尼亚国。公元前一世纪,希腊化的亚美尼亚一度强大,但很快被罗马击败,国势衰落,成为罗马世界与波斯世界之间的缓冲国,公元一世纪起,至公元七世纪止的罗马-安息/拜占廷-萨珊波斯漫长争霸战中的重要争夺对象。
和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并不是它发源地的犹太国,亦不是君士坦丁治下的罗马帝国,尽管他承认基督教的“米兰敕令”非常有名,而是名不见经传的亚美尼亚。
公元四世纪初亚美尼亚就接受基督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
公元七世纪起,亚美尼亚被阿拉伯帝国吞并,血火传教的圣战者在那里进行了非常可怕的大规模屠杀,但因为亚美尼亚古国的文明程度高于伊斯兰世界,并没有成功改变当地的宗教信仰。
(猫不得不说一句,历史上伊斯兰传教成功征服的地区,绝大多数属于当时文明落后的区域,比